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3/2007朱熹的宗教思想初探张进摘要:朱熹在理气论的基础上构建其宗教思想体系。他以“理”、“天理”来重新解释孔孟所信仰的“天”与“天命”,并将体行天道、成为“圣人”,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他又用“气”之聚散变化来说明人的生死和鬼神问题,使儒学(包括其鬼神说)成功实现了一次由粗糙向精致的转变。朱子的宗教思想是儒家反对佛、道的有力武器,对维护儒学的至茸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词:朱熹;宗教;天理;鬼神作者简介:张进,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邮政编码250002)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672-6359(2007)03一0086-05朱子理学是孔子以后儒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也是继两汉儒学渐趋衰落以来的一次儒学振兴。自魏晋以后,儒、释、道三教不断融汇,尽管中国社会文化还基本保持着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格局,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儒家的地位日渐下降。特别隋唐时期,道教和佛教都处在发展的高潮,它们的生死观、灵魂观、彼岸观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相比之下,儒家就显得守成有余,创新不足,尤其在精神修养与教化民众方面,更是空泛无力,难以深入人心。如何反击佛、老的宗教观,重新解释儒家关于天命、鬼神的经典,建构新的儒学宗教观,以恢复儒学统摄人心的力量,重树儒学的至尊地位,就成了宋代理学家们的一大任务。张载、二程都为此进行了很大的努力,而朱熹关于宗教观的论述则最为系统。一、“天”、“天命”、“天理”、上帝与天人关系孔子在创立儒学时,即淡化了传统宗教观念“天”的人格形象性质,将其抽象化为命运之天、义理之天。汉代董仲舒通过其“天意”、“天志”概念重新恢复了天的人格神形象,推动了儒学的宗教化。朱熹则以“天理说”取代了汉代的“天神说”,复兴了儒家的义理之天,并将简单粗糙的儒家天命观提升到本体论的理论高度。对于孔孟所信仰的“天”、“天命”,朱熹则以“理”、“天理”解释之。程颐认为“天”就是理,而天、理、上帝、鬼神、乾,都是实同名异的概念。朱熹继承了这一思86想,一再指出:“天者,理而已矣。大之事小,小之事大,皆理之当然也。自然合理,故曰乐天。不敢违理,故日畏天。[l]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2l“天者,理势之当然也。,.[31把“天”视为理,是朱熹“天”观念的基础,但他又否认天是一个和人同形的上帝。“天之所以为天者,理而已。天非有此道理,不能为天,故苍苍者即此道理之天。故曰:‘其体即谓之天,其主宰即谓之帝。’??但非如道家说,真有个三清大帝著衣服如此坐耳。”川朱熹并没有取消上帝的神性,反而是把对“天”或上帝的敬畏贯彻到生活的每一方面和每一时刻。在天人关系上,朱熹以“天理说”为基础,发挥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提出了新的“天人合一”思想。他说:“性者,人所受之天理。11[51认为天理作为宇宙的最高原则,体现于人即为性,人性即天理,天命之性是人之本性。由于天理至善至美,所以包含着仁、义、礼、智的天命之性也是完美完善的道德品质。但由于“气质之性”的缺陷,有些人就不能将天命的善性充分发挥。他说:“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焉。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为所谓性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
朱熹的宗教思想初探.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