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论·朱熹的课程思想探析袁迎春展奋(河南商丘师范学院)[摘要】朱熹的课程思想表现在:教育始终围绕着对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教学的德育原则、德育的循序渐进原则、相对自由的教学环境等方面。[关键词]朱熹课程白鹿洞书院朱熹既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一位卓有成效的教育家,他的课程思想对其后的中同儒家教育影响深远。教育始终以培养人才为终极目标朱熹认为,设立学校的口的就是造就一代醇儒,也就是圣贤之人。他说:“古之学者,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在朱熹看来,圣人并非高不可攀,“圣贤,只是做得人当为底事尽:今作圣贤,止是恰好,又不是过外。”关于圣贤的标准,朱熹也有明确的说明:“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d三,天道也。先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中庸章句》)也即说,圣人具有美好的品格及洞察一切的聪明才智,而这种晶德和才智是生来就有的。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圣人之德的人是极罕见的,但是通过良好的教育、自己努力修养和学习来达到贤人的境界是完全可能的。朱熹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这类贤人或者醇儒,培养“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的人才。儒家教育是关于成人的教育,朱熹的目的就是培养修齐治平的醇儒和君子,所以课程内容、教材、课程实施都围绕着这一目的展开。二、教学的德育原则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朱熹也如此。他认为:“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德育是课程内容的核心,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迷失方向。关于培养醇儒,朱熹认为最重要的是人伦教育,眼前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利益,为人的生存而毁灭其它物种。三、在回归中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柄屑。”人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他不仅不能与人为敌,他还不能与自然为敌。,说明了从人类中心主义伦理态度向生态的伦理态度的转变。这个公同过去标牌上写道:“请留下鲜花供人欣赏。”而新的标牌上则写道:“请让鲜花开放!,':“(新标牌)的禽义是:锥菊、沼泽万寿菊、天竺葵和飞燕革,是能保持它们种类善的可评价系统,在没有例外时,它们是善的种类。人们可能在欣赏这些花的时候,也在其中体会到有这种迹象。”I61这就是说,人对自然界的青山绿水、飞鸟游鱼,不仅不能只存一种征服、控制和利用、“万物皆备于我”的实用之心,也不能只持一种旁观的、欣赏的审美之心,而应该意识到我们从自然中来,我们在自然之中,我们将回到自然中去。正像《庄子》中所说的那样:“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如果说我们过去曾经背叛和远离了自然,现在我们应该求得自然的宽恕,我们将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宁静、平和、无忧无虑、诗意地栖居。然而,我们的教育总是有意无意地拉着孩子远离自然,把孩子关在家庭和学校的狭小天地里,把孩子的心灵锁在一道道题目的牢笼中。不仅城里的孩子没见过麦苗的翠绿、稻穗的金黄,就连农村的孩子也说不清春耕秋收的细节。知识能让我们认识世界,技能能让我们获取生存的条件,但是我们的生命之根却不在知识和技能里,而是在自然界中,在土地、山川、森林、原野中,失去了自然的滋养,我们的生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命之花就会枯萎和凋谢。我们的教育不是仅仅向学生的心灵中灌输知识
朱熹的课程思想探析.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