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_家庭教育_社会教育要形成合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误区与融合张楼中心小学王汝宁近年来,总是觉得学校对“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过多过重,而且还在向更多更重的方向发展。这些过多过重的责任有的是由于社会和家长的逃避与推卸而来的,有的则是学校自不量力或越俎代庖而揽来的。同时,现在学校和家长,学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老师对于学生那是骂不得,打不得,爱不得,骂了家长说老师对孩子人格侮辱,打了更是体罚学生,爱了有人说老师收受礼品了。老师很被动,家长对老师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学习要管,生活要管,思想也要管,这本身就是教育方式的一种误区。 如果家长认为所谓的教育就是考试考高分,毕业找到好工作的话,我想说,其实家长大可不必去难为孩子,你自己努力点成为李刚,按中国的现状我爸是李刚的孩子才是最有出息的。自己成不了李刚,却要让孩子成为李刚,多可笑可悲的想法!教育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正确是看待和思考生活工作中发生的现象,是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一种教育。很显然三观教育光凭学校是很难做到全面的,至少我们很少听说哪个孩子的脾气象他老师,总是说像他爸妈的多吧?其实真正在影响孩子的还是我们看不见的“教育”,而过分的强调和加重学校教育,其实是一种家长和社会推脱责任的表现,将自己的教育责任推卸给学校,甚至不惜通过送礼课外补习等方式尽量减少家庭教育的时间,一旦教育失败则将责任推给老师不尽职或者孩子不努力。这是其实一种成人世界下一种以成人价值观为中心的教育论,说白了就是家长强奸了孩子的意志,让老师让了替罪羊。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分析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知道,其实学校教育的作用本来就弱于家庭和社会教育。1:受教育的时间,以孩子6岁上小学,24岁大学毕业来说,每天7个小时的在校时间,还要去除周末和寒暑假,远少于孩子在家的时间。2:学校教育,是一个老师对几十个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是2个甚至更多的家长对一个孩子的教育,社会教育是全社会对一个人的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孩子的专注度影响力无疑远高于学校教育。3:学习教育是一种被动教育,孩子本身带有逆反心理,对一些教育内容带有心理抵抗性;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包围式教育,孩子无时无刻不是在主动或者被动的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教育的效果显然要比学校填鸭式教育显著。分析一下中西方的教育,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学期初期,特别是中小学的成绩和科学知识远超西方的学生,但是到了大学之后却难有突出的作为和成就呢?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的教育是畸形的,过分的注重学科教育,忽略人格教育和思维教育,而其实就是注重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和社会的结果。在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格道德观念和思维价值体系的支撑下,孩子在结束被动接受式教育后陷入入迷茫,因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没有给予他们自我辨别自我学习自我纠正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学校教育无法给予的,所以才会出现孩子到了高中,大学,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管理后生活放纵道德迷失的社会现状。我们不能把老师当成一个圣人来要求,毕竟那是只是一份工作,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不可能全部由他们来承当,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如果家长刻意如此,那局面将是现在这样的惨状,家长一边送礼一边骂老师,孩子过的不快乐也不见得有出息,老师工作压力大又不真正受人尊敬的“三输”局面。因此,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统一起来,分工合作,密切配合,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要形成合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