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4、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解题:1、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的是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2、《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关于《战国策》见《教师用书》三、正音昳yì朝zhāo服衣冠guān熟shú弗fú如间jiàn进期jī年四、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意。1、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84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2、通译全文3、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1、思考: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明确:“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