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一、对课题的认识社会形态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二、为什么选择此类形态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不仅表现为宗教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还表现为大学生对宗教认识和态度的变化,个别大学生的入教、信教。改革开放后,过去长期沉闷的空气被打破,出现了思想解放、 言论自由的新氛围, 各种思想文化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互相交织、互相激荡。大学生作为最有条件和机会接触民族的和世界的、传统的和当代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知识群体,对于包括宗教在内的一切文化财富,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校园里的大学生们通过书籍、广播、网络、等各种各样的媒介来接收外界信息,宗教文化已在大学校园里广泛传播。因此,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精神状况,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宗教观念,对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三、调查结论大学生宗教观的现状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少数民族学生多,汉族学生少;共青团员多,中共党员少;农村学生多,城市学生少。四、解读关键词 大学生宗教信仰(1)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基本情况有着宗教信仰的学生中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他们从小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有的民族甚至全民信仰宗教,在这种氛围下,他们对某种宗教的文化与生俱来的崇拜。(2)宗教信仰观念形成的年龄调查把大学生开始信仰宗教的年龄划分为 3个阶段:一是从小开始就有宗教信仰, 这一时期我们归为朦胧期( 12岁以前),小孩的生理和心理还未发育成熟,对周围事物的感官认识基本上来自家长的引导;二是中学时期开始信仰宗教,我们把这一阶段归为萌芽期( 12岁~岁)。这个时期的小孩处于童年到成年的发育阶段,有自己的思想,但这个时期大脑的认知和判断力下降, 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三是进入大学,即18岁以后,归为成熟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思想已逐步成熟, 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但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宗教的信仰始于幼年时期,并且和他们的民族有着必然联系。然而,我们进一步观察数据发现: 41%的学生最初接触宗教的动机是因为 “承袭家庭传统 ”,而促使学生正式皈依所信仰的宗教的关键因素, 34%的学生选择了 “在宗教信仰内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及归属感 ”,并且,让学生维持和鼓励自己坚持宗教信仰的主要因素, 49%的学生选择了“信仰宗教之后思想和个性所得到的升华 ”;37%的学生认为“与没有信仰的人相比,宗教信仰带来更深沉的伦理道德观念 ”,以及“生活充满更多的喜悦和欢乐 ”。这个结果与前面得出的“大部分学生的宗教信仰是自身民族与生俱来的”稍有出入:“民族信仰”只是一块敲开宗教信仰大门的红砖,而真正的钥匙是宗教本身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3)大学生对待宗教的行为表现大学生对待宗教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动机。大部分学生通过对宗教的信仰,以及到宗教场所进行祈福、祷告,来缓解来自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说明大部分信教大学生并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信徒的信仰特征,而是通过宗教信仰使自身得到心灵慰藉和精神解脱。4)大
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