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开题报告执笔人:盛芬芳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汇报的主题是:阅读,为孩子构筑一个更理想的心灵生态。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人,而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好书的滋养与熏陶。据世界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某些国家人年均购书量如下:芬兰:125美元;美国:95美元;日本,90美元;中国:0、44美元。著名文学理论家叶舒宪先生曾在英国牛津访问讲学时,有一天她看见一个戴帽子的乞丐,坐在地上,不顾初冬的寒冷,专心致志地捧读一本书。看到这种“不协调”的景象,一种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她便问乞丐看的是什么书,原来是英国名家凡尔纳的小说。连温饱都不能保证,却照样需要幻想中的环游地球。叶先生由此大发感慨,还比较了英国与世界各国的读书状况。她介绍说:英国每550人印书一种,德国1050人印书一种,法国1600人印书一种,美国每4000人印书一种,中国每1人印书一种。也就是说,每年读者需要的印书种类,英国比德国读者多1倍,比法国读者多两倍,比美国读者多7倍。比中国读者多20倍。在伦敦,阅读的需要几乎像需要呼吸和吃喝一样,成为近乎本能的文化习惯了,书成为了她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而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的文明古国,有灿若群星的文学家、诗人,有浩如烟海的充满人文情感与智慧的经典著作,但中国国人的读书量着实令人担忧。人们的人文精神、道德素质亟待提高。作为身处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对此更是关注,也认为中国的孩子的阅读量更少。因此常想,什么时候我们的学生不把读书、学习看成是负担,看成是一种为得到某种荣誉、获得某种奖励的途径和工具,而仅仅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构筑一个更理想的心灵生态。于是针对我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在语文课外阅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严重缺乏阅读兴趣。笔者对不同年级的1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她们第一兴趣的百分比分别为:文艺活动26%、美术活动21%、体育活动21%、科技制作20%、阅读活动7%、数学活动5%。由此看来,学生在阅读项目兴趣上低于其它类活动。有的学生说,阅读活动远不如文艺娱乐活动有吸引力;有的学生认为,看电视、录象、玩电脑、听录音,既直观又生动活泼,比看书有意思。(2)心理障碍较重。小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往往出现惧怕和偷懒两种心理倾向。在对六年级的课外阅读课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18%的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感到“紧张”,有38%的学生当众读书不知怎么读好,不好意思读,6%的学生不愿让老师叫自己读,2%的学生应付读书。分析其原因:惧怕是因为怕读不好被同学们嘲笑,读错了挨老师批评;偷懒是因为学生自制力较差,不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不读书或少读书,或应付读书现象时有发生。(3)缺少方法指导。教师为了求得统一的“高标准”,重分析轻阅读,重深度轻宽度,把主要精力用于分析词句段篇上,忽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把课内的芝麻当成西瓜,课外的西瓜一个没抓。(4)阅读总量偏少。学校图书室新图书数量较少,品种单一,加之图书管理人员少,不能面向全体同学开放,造成了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小。(5)阅读费时低效。调查中,94%的学生每周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是两小时以上,按每分钟100——200字阅读量水平,一年40万字的阅读量是能够完成的。但实际
课题开题报告文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