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哲学认识论玄机吴汉民[杭州]浙江学刊,1999年第4期【作者简介】吴汉民,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北京 100872)【内容提要】从人类初始概念的发生过程看,人类世代相继的学习概念过程对于人类思维的束缚性在于原初建立概念的过程被概念的习得过程掩盖了。佛教在肯定人类学习使用概念获得巨大效益的同时,看到了这其间包含的束缚性,“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即是要打破这种束缚,这无疑对人类思维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禅宗还创立了独特的打破束缚的方法。佛教洞察到了在确立概念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使用,领悟到了思维中的规定性与现实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意识到了对象物可以自由归类,从而做到“万物都由自心生”。佛教开创的从内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大成就。【关键词】禅宗/概念发生/自由归类/悟解空性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冲撞融合,形成了独有的特质,既有别于印度的佛教思想,也不同于中国的儒、道思想,其中禅宗是中国佛教各流派中独特的一支。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教派。禅宗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原为主旨,中心思想是注重净性,强调自悟,提倡顿觉。禅宗的禅悟成佛方法,看似玄妙,实则包含了对于人类认识与思维方法的深刻洞见。 禅宗六祖慧能提出,禅修要做到“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对于这三项要求的内涵,这里取方立天先生所著《佛教哲学》一书的说明。 关于“无念为宗”。慧能说:“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念”本指记忆,此泛指分别、认识,即思维活动。“无念”的含义有两个要点:一是就主观方面说,心体要离开念,即认识本体,远离一般的思维活动;二是就客观方面说,见一切现象(“一切法”)而又不执著。这就是说,思维时不执著主观思维和客观现象,为无念。无念是对外不执著境,所以要竭力排除世俗的分别、认识,也就是世间的各种概念、判断、推理都应排除净尽。 关于“无相为体”。慧能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相”指一切现象的相状,以及由认识相状而产生的表象、特征。所谓“无相”,是在接触外界形相时能够离开即不执著形相。慧能认为,相是建立在主观心的虚妄分别上的,是人们主观分别的结果。所以“无相”也就是要看到一切现象的无分别性、无差别性。 关于“无住为本”。印度佛教讲无住是指一切事物没有凝固不变的性质。慧能把无住视为人的本性,强调在一切事物上念念无住,不能把意念定住在任何事物上,亦即不把原来的性空的事物执著为实有,这样思想就不会受束缚,而获得解脱。慧能认为,万物都由自心生,如果悟解事物的真性——空性,自心就不会定住在事物上;这种不在事物上定住,不把事物执为实有的心,是从万物中洞察空性的一种智力(以上见《佛教哲学》第372--374页)。 这就是说,无念要排除世间的各种概念,无相要看到一切现象的无差别性,无住要做到不把意念定住在任何事物上。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这些要求。作为宗教,都有其神秘的不可言说或无法言说的一面,特别是禅宗,非常强调自身的领悟。但作为人的实际的思维过程,要做到这些要求,必然有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揭示出这种机制。 人类把握外部世界的重要的观念性工具是概念。概念是人类认识和区分事物的手段。概念以归类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划分并给予所划分的类以名
禅宗的哲学认识论玄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