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办法让语文积累和实际运用“分手”,因为,二者只有相辅相成才会真正的达到融会贯通。有了积累,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有了运用才会将积累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谁也割舍不开的。要知道,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都是不可行的,而积累恰恰就像那水的源头、木的根茎,又岂是一个“轻视”了得?可事实上,我们常常把积累看得太功利。打个比方,我们总会要求学生用心去记忆名家名诗名句,好的段落、好的语言总是有好处的,读得多了,见识多了,总会有收获的。可学生的想法是什么?费那么大的功夫去记忆若干个句子,考试时还不是6分而已,何必呢?似乎在埋怨我们的事倍功半。这就首先要弄清楚积累到底是什么?我承认,在高考试卷中,积累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名句默写。而的的确确,名句默写只有几分而已。真的是在花费着大量的时间却做着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在做着积分的追求。若果真这样认为的话,那我们就已经不知道语文到底什么了?语文是传承文化、进行交际的一门最基本的学科。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蕴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我们每天积累名句不过是海中滴水而已,又岂是无用可谈?连本民族的文化都不了解的人又怎会读懂自己?这是语文的传承性。而语文的交际性,我想大家不言而明。所以,我很认可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如果能熟读背诵一两百篇优秀诗文,他的语文水平就不会低。因为他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还有就是他输入了好的语言运用样本”。真的是这样,所以,语文积累决不能功利性。那为什么会有这样功利的思想?我想,排除高考的种种弊端之外,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没有把积累和实际运用弄明白。积累是为了运用做基础,但是积累很大程度上已经是独立的存在体。有学生反映,老师你让我们积累名言名诗,我都记了,而且名句都填的出来,但是我不会用,写作中不会、说话更不会,好像是总也想不到可以那么说,尽管我知道有那样一句话。这就是说,我们的积累只是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上,或者说,就像是我们抹在脸上的面膜,随即就可以撕下,因为他没有和我们合为一体。仍要举个例子,“无边丝雨细如愁”,很伤感,我们都知道这是在写无边的愁苦像雨一样敲在心头落在心
“镶”不如“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