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文章出处和背景: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因此有这番言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听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矜寡孤独(guān)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3、课文断句,朗读文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翻译有疑问的地方能够进行讨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兴兵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5、通假字选贤与能:通“举”,选拔。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6、课文探究a、根据文意,全文能够分为几层?《大道之行也》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能够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之后三句是分述。第二层是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全文的总括句。b、请同学们用文中的一句话说一说“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c、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巩固练习用原文回答问题。(1)文中体现人人都能得到关爱的句子: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2)文中体现人们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男有分,女有归(3)文中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相对应的是:老有所终,幼有所长8、主题扩展a、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比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能够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能够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比如从“设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同名1518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