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邓石如隶法作篆看其篆书的传承与创新邓石如作为篆书创作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人物,对篆书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突破了千年来玉箸篆的樊篱,以隶法作篆,提按起伏,富有姿态,达到了“平和简净,遒丽天成”的艺术境界,为清代以来篆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从康有为“完白山人既出以后,三尺竖僮,仅能操笔,皆能为篆。”的赞许中,我们不难看出邓石如在篆法传承与创新上的卓越贡献及对世人的影响。邓石如(1743~1805),中国清代书法家、篆刻家。被时人誉为“国体皆精,国朝第一”,尤以篆书(小篆)成就最大。下面就邓石如隶法作篆对其篆书(小篆)的传承与创新试作阐述。一、在勤练妙悟上传承与创新。邓石如出生贫寒,但对书刻极为喜爱。9岁随父读书,10岁辍学,14岁“以贫故,不能从学,逐村童,采樵贩饼饵,负之转鬻”。至17岁时为“潇洒老人”作《雪浪斋铭并序》,自此踏上书法篆刻艺术之路,特别是从32岁到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中,浸淫书艺,直追三代,卓然自立。梅氏为北宋以来江左甲族,家藏丰富,秦汉以来碑版刻石拓片,无所不备。邓石如“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在遍观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后,勤练妙悟,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为其日后的书法、篆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邓石如书法篆刻全集》收录的49件篆书中不难看出这位书法大家在篆法上的传承与创新,可谓取法高古,吸精纳髓,绝非凭空捏造,旁门左道。二、在广泛猎取上传承与创新。邓石如是一位富有创造精神的书法家,这与其广泛猎取古迹不无关系。他“一肩袱被”靠写字、刻印游食一生。几度北登岱峰,攀居庸关,谒昌平十三陵,南入衡岳。为搜访秦汉石刻,经月不返,攀崖涉岭,忍受风霜烈日之苦。他到江南寒山寺,在古庙空庵里忍饥挨饿,临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前人论书常云要”守一体,取百家”。邓石如通过广泛地吸收传统营养,融会贯通,创造出了自己的“碑派”。时任左都御史的陆锡熊赞邓的书法是“千数百年无此作矣。”他的学生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列其篆、隶书为“神品”,“清代仅此一人”。三、在追求自然法度上传承与创新。邓石如作为清代碑学革命的开创者,一生走遍大半个中国,两袖清风,以“胸有方心,身无媚骨”的人格魅力,形成了立于天地之间的书法篆刻家形象。其篆书用笔不拘泥于“令笔心常在画中行”,而是“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他对中锋的理解是审美感觉上的,而不是形质和技术上的,这种用笔方法摒除了文人的矫饰,追求毛笔书写的自然性,可谓“绝去时俗,同符古初”。既顺应了书写迅捷方便的要求,又使篆书变得更加实用。四、在敢于破古法上传承与创新。“一肩袱被”,我行我素的邓石如,在篆法创新上背离了自丞相李斯以来两千年间构筑而成的小篆“二李”模式,不顾铁线、玉箸成法,不愿在两端均匀的篆书中锋线条中寡居,不愿一笔一画地去描篆书,而是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地去写篆书。时任内阁大学士翁方纲称其篆书“破古法”、“不合六书之旨”。然而,历史用事实证明邓石如之后的篆、隶书家以及篆刻家多数都受到了他的影响。近现代的书法家包世臣、吴熙载、莫友之、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澄、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等无一不受其沾溉。五、在书写技法上传承与创新。元人赵孟俯提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他所讲用笔当是指二王所开创帖学一路的所谓“古法用笔”。而篆书当是圆转婉通如《泰山刻石》式的线条。重临池实际以书刻为职业的邓石如,虽以斯、冰为师,但未株守斯、冰成法,开创了用长锋羊毫转指调整笔锋,指腕并运的方法。包世臣记载:“山人作书,皆悬腕双钩,管随指转……”这里所述“管随指转”大有“古法荡尽”之味道,从二王起一直到现代书家沈尹默先生,在书论中大多主张唯运腕而反对运指,用笔讲求使转提捺而反对转笔绞锋。所谓绞锋,是指运笔时,用腕或指转笔杆,使笔锋在行进中有扭动的变化。邓石如恰到好处地运用转指绞锋,创造出了丰厚苍茫、具有力度的线条之美。笔者在用邓石如创造的转指绞锋用笔方法所写邓石如《沧海日长联》(如图1)时,尝试了先贤在用毛笔自然去“写”小篆时的提捺、转折、方圆并用的节奏感和畅快感。笔者粗浅的认识分析,邓石如隶法作篆的创新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篆书笔法的创造上,稍参隶意,变小篆绝对平直匀称,精细一致的“单一性”,为体现提捺、转折、方圆多方面书写元素的“丰富性”。邓石如书法艺术的主要成就是篆隶书,其核心是对篆书笔法的创造。他的学生包世臣说他的篆书:“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所谓“隶意”、“杀锋”,孙过庭说:“篆贵婉而通,隶欲缜而密。”而邓石如打破了篆、隶之间的壁垒,以秦篆为体而以汉隶为用,把篆书写得方圆兼备,婉通而缜密,用笔一反小篆均等婉通的特点,表现出提捺、转折、方圆多方面的丰富性(如图2)。而在邓石如之前几千年,竟毫无一人能突破其樊篱。玉
从邓石如隶法作篆看其篆书的传承与创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