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1、仁的思想孔子把人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仁之于政治,主张实行“德政”,提出“省刑罚薄税敛”“博施济众”和“老安”、“少怀”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其“爱人”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也是保民的手段,期望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旧势力的统治。 仁也体现在其“忠恕”观念中,这是要求人积极帮助别人,对人要忠,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人,对人要“恕”,他的忠恕思想也是为缓和社会关系矛盾服务的。而对社会统治者,“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2、礼的思想 孔子的礼是以政治而言的,其精神集中表现在“正名”思想中,也即奴隶制社会那一套等级的“礼制”。 “正名”思想认为,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群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他认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二)论教育的作用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从三者排列看,孔子已直观地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中的吃、喝、穿、住的问题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 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 “性相近,习相远”的起点是“性相近”,核心和终点是“习相远”。他从“习相远”出发提出了早期教育,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早期教育理论的人。 孔子虽然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也不是教育万能论者。孔子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题,据王充解释,“性相近、习相远”只是在不能移的“上智”与“下愚”之间发挥作用。(三)论教育对象1、有教无类的含义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2、有教无类的评介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四)论教育目的孔子提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孔子所提的“道”指的是周道,即“修己”“安人”之道。他所幻想的士和君子并不是单纯追求富贵名利的士,而是奴隶制社会的卫道和殉道者。然而,。他认为行道有二:,,以道治国安帮子夏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意是:为官者已尽职尚有余力,应致力于学问;为学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余力,应去做官。(五)孔子的教学理论体系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保证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论语》,人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以文学、品行、忠诚、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这是指孔子教学的四个科研成果目
孔子的教学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