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政法学院行政管理宁建东201007064055家乡彭水简介:●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直辖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北接湖北省,南连贵州省。全县辖10镇29乡,共274个村、26个居委,1785个村民小组、184个居民小组。2001年底,、62万人,其中:,;社会从业人口39万人,其中:,,第三产业4万人。境内居住着苗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仡佬族、侗族、藏族、彝族、哈尼族、壮族、满族11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27万余人,土家族9万余人。●彭水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诞育了巴蜀最古老的“”黔中文化”。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在今郁山镇置涪陵县,北周置黔州费县。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彭水县。唐置黔中道于此,并置黔州,彭水成为今渝、黔、湘、鄂结合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政权对西南边陲中部约30万平方公里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的据点,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唐、宋两朝,中原纷乱,而黔州独守,社会经济齐头发展。元、明两代,多次“赶苗拓业”,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萧条。清政府招民垦荒,还民休养生息,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到清末“舟楫往来,商贸辐辏,百货云集,盐、茶、油、漆、苎麻诸物转运各地,使“彭水财富,甲于酉属”。民国时期,兵匪频仍,人民啼饥号寒。1949年11月16日彭水解放,从此人民当家作主,政通人和,百业兴旺。《鞍子苗歌》●“鞍子苗歌”,是重庆市东南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鞍子乡一带的苗族民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武陵山系与大娄山系交汇的褶皱地带,东邻湖南,南连贵州,西接渝中腹地,北挨湖北。这一特殊的“文化媾融区”区位,使“鞍子苗歌”形成了一种既植根于我国西南苗歌特质基因,又涵化整合了土家等民族及巴(渝)、黔、楚(鄂湘)、蜀多地域民歌音调元素的特型歌腔。鞍子苗歌内容十分丰富,按类别分,有劳动歌(如打闹歌、采茶歌、刺绣歌等)、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歌、儿歌、杂歌;按表现形式分,有独唱、合唱、对唱、一领众唱(打音)、多领众唱、齐唱等;按歌词结构分,有五言、七言句、十字句和长短句;按唱腔分,主要有高腔、平腔、混腔三大类;按曲式分,有号子、小调、连句、盘歌等。●鞍子苗歌既保持了苗歌的固有特质,而在音调结构、旋律、节拍节奏、音域音型、音阶调式等一系列显示色彩上,又融入了相邻民族的民歌元素,形成了音乐色彩混合驳杂的,与异地苗歌有别的特征。这使鞍子苗歌旋律十分独特优美,奠定了它在文化比较学、音乐形态学及民族音乐史研究中具有的不可或缺的取样与存史的标本价值,是弘扬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新音乐创作的极好素材,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在京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彭水鞍子苗歌《娇阿依》作为重庆市代表队的重点节目参演,受到领导、专家和群众的高度赞扬。重庆市整台节目还以(鞍子苗歌)“娇阿依”作为总冠名并获金奖。如今“鞍子苗歌”已成为重庆市民族文化重要品牌之一。●“鞍子苗歌”与彭水文化艺术的发展基本同步,在远古开始萌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唐、宋达到鼎盛,元、明至清遭到破坏,新中国建立后得到复苏。改革开放后,社会的深刻变化既给它带来了

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ris028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0-03-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