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周1、《找春天》《找春天》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是本学期教学的第一篇课文。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布置让学生提前观察。但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地上覆盖着厚厚的雪,天空下着雪,学生难以观察。因此上课时我注重了学生平时的观察和想象力,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眼中的春天。而后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想象春天的美景。再结合《找春天》的课件把本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不过教学任务完成后,我觉得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些欠缺。于是,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在组内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把自主权让给学生。在汇报交流时,我发现有的小组把课文一起朗读一遍。有的每人读一遍,剩下的段落小组成员合读。也有的边读边加动作表演。还有的三人读课文一人表演。学生朗读得形式多样,并且学生的兴趣也特别高。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快乐的成长。2、《古诗两首》说句实话,从教这么多年来,我最怕教学古诗。虽然我本人比较喜爱古诗文,但如何让孩子们也能品味出诗的韵味,创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却一直是我的苦恼。今天又是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是宋朝杨万里的名作,他以白描的手法从正侧面描绘了暮春的美丽,一句“飞入菜花无处寻”,极生动、传神地勾画出漫天的黄花,弥散着浓浓的晚春的美。全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诗是美极了,但如何使学生体会这种美,融入这种美却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任务一布置,一直略显沉闷的课堂一下炸开了锅,各个小组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活动起来。看着孩子们津津有味地演绎着平时看似晦涩难懂的古诗,我不禁沉思:我们之所以总觉得古诗难教,是我们没有找准一个突破口,没有给孩子们一个适当的平台让他们施展,仅仅局限于对每个字词的机械的理解,自然气氛难以调动。而本课我的这个编演情景剧的小环节的设计,给孩子们提供了“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掀起了课堂的小高潮。第二周1、《小鹿的玫瑰花》新的教学理念提倡: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想法。由于生活积累的不同,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这节课中,我非常感激这位同学,是他的这个疑问让全班同学对于小鹿兄弟间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是他的这个疑问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个性化阅读的内涵,让我感受到了仔细聆听学生心声的重要性。有时精彩就在那刹那间,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堂当中那稍纵即逝的瞬间,让精彩的火花处处绽放。2、《口语交际·写一写》第一单元快学完了,《语文园地一》里有一个写话训练是观察并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北方的春天来得慢,初春已过,焦急的等待中,春天却一点影子也没有。缺乏形象的感知,写话无疑成了命题作文。二年级的孩子,回忆写话实在有些为难他们,但我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有试一试了。早上一上课,我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来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吧!”话一出口,许多同学皱起了眉头,教室里异常安静,我分明感觉到气氛的压抑。“我们写不出来。”不知谁嘀咕了一句,有几个同学们面面相觑,接着传出窃窃私语。我想:“这堂课肯定糟了!不如顺着他们的思路溜溜。”我立刻扭转了话题:“那你们说说,怎么完成这次写话训练呢?”“要是有一副画就好了。”班长说。“可是,现在我们没有画呀!”学习委员孙艺舒立刻接了过去:“我们可以自己画呀!”对呀!我心头一亮,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画呢?我说:“同学们,请你们仔细想想,春天来了,你都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景物画到黑板上来!”教室立刻热闹起来,小画家金宗璇踮起脚在黑板上房画了个红红的太阳。接着,同学们陆续跑到讲台上,把自己喜爱的景物画上了黑板。这下可忙坏了我,只有不停地指导他们:小草应画得低一些!春天的树叶画小点!再想想,天上还有什么?春天,荷叶刚长出嫩芽,荷花还没长出来呢!……孩子们乐呵呵的,我也俨然成了一名美术教师。时间过得真快,我们的画作很快就完成了。抬头一看,孩子们的想象丰富得惊人!整张黑板色彩斑斓,生机盎然。浓浓的春意写满了黑板,写满孩子的笑脸,也充盈着整间教室。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春天美吗?”“美!”“哪儿美呢?”学生的回答让人拍手叫绝:“小草偷偷地从地下探出头来。”“小蜜蜂排着整齐的队伍出来采蜜。”“冰融化了,小河唱着欢乐的歌奔向远方。”“鸭爸爸带着全家出来游泳了。”……最后,我不得不刹车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周冬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