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轮回转世观念及其在中古小说中的反映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系王青内容提要:轮回的梵语词根最早出自于《梨俱吠陀》,印度成熟的轮回观念见之于《广林奥义书》。轮回转世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观念,但印度轮回转世说的特点在于和业报理论的结合。佛教的轮回学说是在印度传统轮回说基础之上的一个重大革命与发展,它输入中土以后,被广泛接受,影响深远。此种观念一直是中古小说的重要情节模式之一。中古小说的轮回转世可以区分为异人转生和异类转生两类,前者具有塑造神奇形像、追求奇幻效果、获得情感慰藉、解释先天因果等功能;后者的作用则主要是通过因果报应的宣传来强化社会道德规范,尤其是强化各种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规范。关键词:轮回转世业报中古小说异人转生异类转生TheConceptionofReincarnationandItsReflectionintheProseoftheMedievalAgesByWangQingAbstract:Therootoftheword“samskara”appearedforthefirsttimeintheRig-vedaanditwasonlyuntilthetimesofB?hadāra?-,,andanotherbetweenhumanbeingsandnon-;:Reincarnationinsamskara;retributionofkarma;proseworksinthemiddleancienttimes;Rebirthasahumanbeing;reincarnationbetweensicpaths一、印度早期轮回转世观念及世界各地的轮回说众所周知,轮回转世观念并非中土所固有,它来自于印度。轮回的梵语原文是samsāra,是一个(从由动词sr+sam构成的阳性抽象名词。在早期吠陀中,这个动词还没有后世宗教意义上的轮回含义,(比如说,《梨俱吠陀》?.:苏摩树汁~榨出成河~朝下倾泻~速如战马。行者净化~安住木庐,圣河流逝~和水奶酪。1这里的词根sr的过去式asarat其意义即是“流逝”之义。后期的samsāra有轮回之义,乃是在本义((基础上产生的引申义。《梨俱吠陀》中比较能够确定的是灵魂不灭的观念。在此书中出现了一些有关灵魂及其性质的观念范畴,如prathama-manas(第一种识)、manas(意、意识、心、灵魂)、ātman(我、自我、灵魂)、āvratayāmasī(灵魂回转人间)等等,表明的都是灵魂不死。这其中《意神赞》比较典型,此诗共有十二节,内容上大同小异,以第一节为例:“汝之末那,已经离开,到达遥远,阎摩境内。吾人使之,退转归来,长享生活,在斯人间。”这首赞诗反映的观念类似我国的招魂习俗,?似乎尚不能算是轮回观念。?较为典型的轮回思想最早大概见于著名的《广林奥义书》(Brhadāranyakaup.,)和《歌者奥((?义书》(Chāndogyaup.,)。在这两部《奥义书》里记载了一个相同的小故事。当时有一个非常有名、非常博学的婆罗门乔达摩?阿鲁尼(GautamaAruni),他的儿子叫施伟多凯徒?阿垄涅耶(?vetaketu(āruneya)。有一次阿垄涅耶到一个名叫班茶罗(Pancala)的部落参加聚会。这个部落的酋长叫般波赫拿?茝芭蓠(PravāhanaJaibali);他是个刹帝利;般波赫拿对阿垄涅耶说::“汝未闻仙人之言乎,其言曰:‘我闻有二道,祖灵与天乘,皆属生死者。(天)父(地)母间,凡为动物者,皆行此二路。’”?在此章第十四至十六节中,对二道这一观念有更详细的叙述。这个二道(实为三道)理论加上《他??氏奥义书》
论轮回转世观念及其在中古小说中的反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