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想象增加诗词积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重难点:。“赋、比、兴”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培养兴趣,走进诗经 《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幻化出万千风情,或是浅吟低唱,或是钟鼓齐鸣,颂声煌煌,歌声悠扬。《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为《诗》,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关雎》是《诗经》第一篇,是爱情诗的开山之作。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2.《诗经》中的“六义” “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菜(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2)指导整体朗读: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3)提示内容朗读: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品德好的美丽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
关雎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