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学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的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非介入性研究方法:是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索各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者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社会: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角色:是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力资源:是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
人口质量: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自然资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传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社会规范。
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文化传播:是指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引的过程。
文化采借:又译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土文化的过程。
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华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是以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需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合作: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方式。
冲突:是不同行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