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编织小能手》教案设计者:王宝梅 单位:滕州市西岗中学授课年级:九年级 教材:自主开发教材电话:**********邮箱:xinqingyangba@一、主题设计意图编织是中华民族流行千载的手工编制艺术,编织品在长期的积累演变中已经成为一种用于传递文化、寄托感情,服务人们生活、装饰点缀人们生活环境的实用性很强的工艺物品。它因其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而深受人民喜爱。安排这一主题的目的是引领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编织的历史,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经过调查探究各种编织品的制作方法,使学生掌握生活必备的技术知识与技能,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的精神、态度及其技术创新的意识,形成初步的技术探究能力,培养审美意识。本主题安排了“调查活动”“学习与探究”“实践与体验”“总结与交流”“拓展与创新”等五个教学环节,目的是经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编织的有关知识,掌握编织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让学生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进行创意组合设计,启发学生的灵感和创新意识。二、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编织小能手》是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与探究”的第四个主题。本主题安排了“问题调查活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实践与体验”“总结与交流”“拓展与创新”等5个活动环节,目的是经过这些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编织的工具和材料,熟悉其工艺过程及制作要求,掌握中国结的编制方法,体会中国结所凝结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品味传统艺术的魅力、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实践与体验”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编织的过程中富于变化的特点,体会“编”“抽”“修”等制作技巧的重要作用,对编织工具需要熟练使用,在熟练的基础上有创意性的设计、制作。整个过程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编织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经过一系列的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的民间工艺、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继而萌生民族自豪感。(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识过并使用过很多的编织品,甚至有部分同学体验过编织过程,并对简单的编织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小学课中也已经涉及到编织的知识和技法,因此多数学生对编织有感性认识的基础,缺少的是对编织技法的系统学习,多数同学对编织的方法技巧还比较陌生,在编织实践体验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此时开展活动,具有及时性、即时性、时效性,既贴近学生的生活,也容易被学生所接收和喜爱,从而激发学生对编织艺术的热情。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编织的种类及编织工具和材料,熟悉其工艺过程及制作要求,掌握编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践活中形成合作、交流、分享和创新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编织实践活动过程中,经过交流与分享激发学生对编织工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励学生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的欲望,体验劳动的成就感。、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继而萌生民族自豪感。四、本主题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编织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熟悉其工艺过程及制作要求,掌握编织的基本制作方法。难点: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制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意组合设计。五、教学策略建议教法建议:情境教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活动和探究的欲望。学法建议: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体验实践相结合,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体会动手创作的快乐。六、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议本课教学资源建议:1、教师准备:红色结绳、中国结、用于固定的模板、剪刀、毛线、棒针、钩针、彩色大头钉、打火机、多媒体课件等。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编织的知识、毛线、钩针、棒针、麦秸秆、彩纸带剪刀、彩色大头钉等。本课环境准备建议: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室操作台作环形分组布置。七、教学评价建议评价标准:引导学生从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设计,主动参与活动过程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建议:,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及时归纳与总结。、激励性原则,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间、同伴间、家长与学生间的多元性评价。八、教学课时建议建议: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编织调查活动;第二课时确定编织研究主题、完成编织研究活动方案、初步体验编织过程;第三课时编织成果展示。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编织小能手调查搜集信息活动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课件出示图
编织小能手教案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