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杜甫,感悟人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无疑是最为灿烂夺目的明月星空,而李白与杜甫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他俩共同创造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诗风,但他们的命运又是何其相似。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杜甫的悲剧人生吧。(一)壮志未酬的青年时代才气人人羡慕,但有才有时未必是好事,铸成杜甫人生悲剧的根源也许就是他的非凡才华。正是因为他胸怀凌云壮志而得不到舒展,内心才变得异常压抑苦闷。杜甫24岁时,正值青春年少,满怀鸿鹄之志。开篇《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便是最好的明证。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当时过着“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困守京城长安整整十年,他日夜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得到天子的赏识,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甚至还不惜委曲求全,“骑马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可是又有何用,现实社会实在是太黑暗了,结果如何呢?“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里,做官是需要人举荐的,人与人之间是冷酷无情的,更何况一个穷书生是很难得到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在他的《贫交行》中是这样说的:“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写着过去,想着现在;写着杜甫,想着自己。当我们失意沉沦的时候,多么期望“救世主”帮自己一把。但这样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人还得想开点,靠天靠地靠朋友,最终还得靠自己。(二)颠沛流离的中年时代当然,杜甫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讲反映了时代的悲剧,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当他出京赴奉先县途中看到“朱门酒肉丑,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时,预感到一场动乱正在袭来。天宝十四载(755)10月——11月之间,安禄山举兵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诗人杜甫的生活更为艰难,但诗人始终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思想,写下了许多反映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不朽诗篇。《月夜》是第一首,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缳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其中,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与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这段时期诗人现实主义的力作。从《春望》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人大悲大喜的真实写照,诗人把个人的命运同整个唐王朝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是这种动乱平息之喜,没过多长时间,社会矛盾进一步恶化。诗人的梦想没有变为现实,北归的愿望随着成都动乱的开始,自己的晚年还是流离失所,生活更为艰难。(三)孤独多病的晚年生活《登高》也许是诗人最真实的晚年写照。“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另外一首《登岳阳楼》也是如此:“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一生都是在贫困交加的流离生活中度过,反映了整个唐王朝由盛变衰的社会现实,所以杜甫被后人成为“诗史”。杜甫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又被世人称之为“爱国诗人”。你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社会里,像杜甫这样遭此命运的人何止一个。在诗人的心里始终和几个人是惺惺相惜的,其中最怀念的人就是大诗人李白。(四)同病相怜的诗友“李白一斗诗百篇
杜甫的一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