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生杜甫(712 — 770) ,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 后人称他为杜少陵;又因担任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他为杜工部。杜甫的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被称为诗史, 他本人则被尊称为诗圣。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杜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出身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正是这样表明着的。杜甫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 、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是第一时期。这时正当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诗人从小就“好学”,七岁时已开始吟诗, “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游齐赵时,曾先后和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有时呼鹰逐兽,打猎取乐,有时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在这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诗可为代表。“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 的雄心壮志。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 不可能接近人民, 深入现实, 因此,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 望岳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 736 )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2 、三十五到四十四岁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第二时期杜甫 36 岁(一说 34 岁)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 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实现“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出处同上) 的政治抱负, 但他的希望落空了。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 恰值唐玄宗下诏, 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 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 下令不录一人, 而后上表祝贺皇帝, 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 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 正月, 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 杜甫此时已 40 岁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 玄宗十分赞赏, 让他待制集贤院, 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 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 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贵, 如翰林张(jì)、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
杜甫的一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