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落成开街2008年6月14日,在中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在中国成都,这座两个月前刚刚经历最严重灾难的城市,历时五年潜心研究、精心设计、细心施工,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修复工程揭开面纱,迎来落成开街典礼。该工程典礼也是一项政府举措,意借这一开幕,也向世界宣告四川旅游在灾后重新启动,让成都人民、让四川人民从宽窄巷子出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同时,重新树立信心,重建精神家园。尽管这一天成都少有的大雨倾盆,但依然抵挡不住市民的热情参与,10万游人涌进窄窄的街巷,大地震带来的心灵创伤,似乎也在这一刻消融。保护核心区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77个院落单位,原有建筑面积约61300平方米,944户居民。其中传统建筑院落45处,约占总面积的70%,保护工程完成后总建筑面积约为78000平方米,包含15000平方米的地下室,地上容积率没有增加。回顾这五年的保护与实施的工作,我们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心得体会:历史性的研究、原真性的保护、多样性的特征、技术性的措施。研究宽窄巷子的历史就必须研究成都的城市建设史,2200余年的少城史和近300年的满城史现今只有宽窄巷子能够体现;而成都市最重要的“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城市格局,也只有宽窄巷子还能找到痕迹。明末成都所有建筑毁于一旦,清康熙年间陆续重建,并于原少城修筑满城为八旗官兵居住,其规划布局与原有不同,形似鱼脊骨,宽窄巷子就是其中的两条。所以说宽窄巷子是成都城市格局的充分体现,也是城市与兵营的完美结合,更是北方胡同与川西民居的文化碰撞。根据宽窄巷子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设计单位确定了全方位原真性的保护理念,即街巷——院落——建筑——构件四位一体的整体保护。宽窄巷子历史原真精华就在于街巷格局与院落空间,满城的街巷带有强烈的北方胡同特征,院落由于是从当时兵营演变,布局严谨、整齐划一。历史街区中的建筑虽大多数破损严重或者改建搭建众多,很难寻觅旧时踪影,但宽巷子、窄巷子两条街巷中的历史痕迹依然可以清晰地反映各个时代的变迁。保护设计中重点保护街巷以及组成街巷的外观风貌,包括门头、外墙、装饰物、树木等,同时保护院落空间,使整个街区依然按照原有院落的格局形式分布。设计中传统院落中的建筑大部分是用传统木结构形式和传统施工工艺,根据测绘图纸进行落架重修,保证建筑的结构、样式、空间形态。充分利用原有建筑材料与建筑装饰构件,妥善保护土墙、砖墙、装饰构件、门头等不需更换的部位,保持一定比例的原有建筑物与传统材料。宽窄巷子在近300年的历史演变中,具有极强的多样性与包容性特征。最初是满城与大城、少城的融合,北方胡同与四川民居的结合;辛亥革命后拆除满城城墙,汉人进入满城开始购买旗人院落修建房屋,而民国时期受西方建筑影响,建筑风格带有明显的西洋特征,五六十年代的建筑材料普通、工艺简单,七八十年代的方盒子住宅样式单一,九十年代的一些仿古建筑则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各种各样的建筑包容在完整的街巷与院落中,也相得益彰;清朝居住在满城街巷的只有满蒙八旗,民国时期既有旗人后裔,也有达官贵人,当然更多的是平民百姓,到解放后,迁入大量的居民,宽窄巷子中几乎没有了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落成开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