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你把关注给了谁.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你把关注给了谁?最近,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考10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成为科学家;考8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可能和你做同事;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捐钱给学校的;考试作弊的学生你也要对他好,他将来会当官的;中途退学的同学,你也要对他好,他会成为比尔盖茨或乔布斯。”这也许只是某些人的一句玩笑话,但我认为对老师来说,它即使不算金玉良言,但也在警示着我们: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教育布满每个角落。可是我们把关注给了谁?我们习惯于用“抓两头带中间”来概括我们对班级中所有孩子的关注。这句话猛然一听,不禁让人惊异于它的精炼和经典。可细细一想,怎么就觉得它有点自欺欺人的意思呢?一个班级不是一根绳子或一条带子,抓住了两头就真的能带起中间吗?我们关注了优等生。备课中给他们准备了有高度有难度的问题,课堂上给他们更多表现锻炼的机会,作业上关注了他们的准确率和速度,考试中关注了他们成绩的进步或是倒退……因为他们的成绩决定着学校的升学率和声誉,关乎着我们的评优表模晋职晋级,满足着我们作为老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优等生大多是聪明能干、遵守纪律、自觉性强、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关注他们,只需要让他们在学习上吃饱吃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就足够了,这不仅省时省力而又收益良好,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工作的愉悦和满足,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们关注他们的成绩,关注他们的学习信心,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关注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知识面。所以,我们在不经意间总会表现出或多或少的赞许和欣慰,赏识和鼓励,以推动其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可是,这样的关注就够了吗?我们没有想过:有没有忽略赏识教育的弊端,忽略对孩子们做人的引导和教育,我们也没有注意到:我们的优等生丧失了谦逊的品质,淡漠了其人性的善良,丢失了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感恩心,没有健康的心态,受不住挫折……我们还关注了调皮捣蛋的孩子。扪心自问,我们关注他们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转化他们吗?如果有可能,我们愿意去做。是为了逼走他们吗?我们没权力这样做。坦诚地说,是为了看住他们。因为这些孩子聪明机灵但不爱学习,活泼好动但不守纪律,他们表现欲望强,活动能力强,破坏能力强,但在学习上表现不出来,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所以他们想用与老师唱反调、扰乱课堂秩序、与同学交头接耳等方式来排解寂寞或吸引老师注意,说得夸张一点,他们就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如果我们不看住他们,正在听课的孩子会受到他们的干扰,回答问题不对的孩子会受到他们的嘲笑,他们有意无意的咳嗽可能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教室里偶然的风吹草动会受到他们的推波助澜而成为狂风巨浪;如果我们不看住他们,我们的课堂会很被动;如果我们不看住他们,课堂纪律将无法保证。关注这样的孩子,我们不得以而为之,这样的关注,让我们心力交瘁却徒劳无功。可是我们很少想过我们自身的原因——我们的教学观念是否落后?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我们是否少了一点宽容和理解,少了一点关爱和沟通?我们关注了学困生吗?我们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吗?知道他们学习难以进步的原因吗?注意到他们上课时的表情和神态吗?学困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消极,但并没有像我们说的那样被“抓”起来,反而正在被我们主动地遗忘。他们只有在班级平均分被拖后腿时,在不交作业的同学太多时,或者是在他的座位上没有人时才会被我们想起。我们把问题提给了优等生,因为他们能给我们满意的回答;我们把表扬

你把关注给了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飞扬的岁月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