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大中小视力保护色- 中国古代激励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企业效益倍受市场经济的考验,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建立完整的管理机制是其必然。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此,用适当的激励方法,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已成为管理的核心。综观我》、《汉书》、《盐铁论》、《孙子兵法》、《论语》等所涉及的管理思想,直至今日在国际论坛上仍受欢迎,其中有些观点也是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本文拟就古代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们十分重视并运用和研究的激励方法加以回顾和总结,以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必然趋势来审视,为我们的企业家提供一面镜子,为我国的企业管理效益的提高尽微薄之力,更为探索适合我们国情的管理方法提供有益的借鉴。一、古代激励思想举要众所周知,激励理论是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的,从根本上说是更加尊重人、重视人的作用。早在2叩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先哲们就在总结治国统兵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并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管理理论。 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感激励法这种激励的方法在于鼓励下属并统一其所思所想所为。我们知道,人的行为是由人的意识意志指导的行为。意识在先,行为在后,有了一定的意识,才能相应产生一定的行为。而人的意识又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不断设计、构造、维持、协调、诱导他人意志行为的情境,以期达到预期的效果。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仁”,主张的“施仁政”,强调国家的统治者要像爱护亲属一样地对待臣民,道即在此。著名军事家孙武则要求将帅一定要爱护士兵。他在《地形篇》中分析道:“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处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管理者们亦即将帅们如能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对待士卒,就能取得士卒的信任,使之甘愿追随自己赴汤蹈火。这样的军队就无往而不胜。正如古人云:“治政,通下情为急”若如此,其结果必然是管理为整个组织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那情感需要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和谐、人情的浓郁,都成为组织向心力的来源。 2.“上下同欲者胜”的目标激励法要求在管理中,充分发挥所有人员的潜力,汇集组织内所有人员的力量,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并使之达成组织目标。这也是一种人群关系导向的管理。孙武非常强调“上下同欲”,将它列为五个致胜必备因素之一。军队的战斗力强不强,治国政绩大不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下有没有共同目标,能不能同心同德,能不能步调一致,现代企业提倡“荣辱与共,爱岗敬业”,以高度的责任心,敬业精神,来达到人心的统一,团结一致,提出厂兴我荣,厂衰我辱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3.“以身先之”、“以道御之”的表率激励法管理者带好队伍,除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手段外,还需要领导者有良好的修养与作风。孔子讲:“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孔子家语))这里的“以身先之”,是指管理者的率先垂范作用,身教胜于言教;这里的“以道御之”是指管理者以正确的思想、方法去带好队伍,做到上下一心,行动一致“以身先之”的前提是管理者个人的“身正”,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说明管理者只有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管理者的带头作用就是无声的命令。身正是“修己”,亦即自我修养的结果。孔子说“修己以敬”(《论语·宪问》),认为管理者只有认真地修养自己,才能严肃地对待工作,从而搞好管理工作。修已有着多方面的内容,“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判断”((淮南子·主术训》),指出清淡寡欲、清正廉洁、宽容大度、仁慈民主、公平正直,是管理者加强自我修养的重点。中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是非常深刻的人事管理思想。 4.“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的公平激励方法赏罚分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求贤用能的成败。现代企业提倡“荣辱与共,爱岗敬业”,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应赏不赏、当罚不罚,必会挫伤人才的积极性。应赏不赏,是抑贤助邪;当罚不罚,是放恶纵邪。因此,赏与罚殊路同归。为此,它对企业的领导者提出这样的要求,赏罚要分明、公正“设而不犯,犯而必诛”(《曹操集》),“严惩不避亲贵”(《韩非子》)。因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罚不诛,虽唐虞犹不能以化天下”(《汉书·宜帝纪))。只有做到了恩威并施,正确地运用正负两种强化激励手段,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来鼓励先进,约束、鞭策后进,才能“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九地篇》)得心应手,运筹帷幄,使之无敌于天下。现代企业的奖励制度也是这种方式的延续。 5.“罪己以收人心”
中国古代激励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