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 ,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渐形成地理概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绘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方向、周期)。,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周期。。教学难点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周期。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过程【设疑引入】在学习第一节的内容时,我们提到了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构成了天体,并了解到天体的两个属性——物质性和运动性。那么,地球的的运动有哪些类型,它运动的特点又有哪些呢?【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总结讲解】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叠加:绕地球和月球的质点中心旋转、绕太阳公转绕地轴自转、随太阳绕银河系中心旋转、随银河系在宇宙中运动等。我们这节课仅探究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方式。【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一、【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学生回答】自西向东【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学生回答】略。【板书】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演示】地球仪自转。【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学生回答】略。【过渡】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演示和讲解】播放flash“恒星日和太阳日”,让学生对恒星日和太阳日的产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同一恒星ABE1E2E3PPP注意交代:1、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球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看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因此,可以看作地球的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图中的“三颗恒星”实际上是同一恒星,而太阳距地球较近,所以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2、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假如地球只自转不公转,则恒星日=太阳日)教师同时在黑板上作图。(1)画恒星H,太阳S,地球地心E1,地球上的一点P,让恒星H,S,P,E1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作出地球公转轨道。(2)当地球以P为参照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2位置时,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2,P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2到P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该线与SPE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3点,使S、P、E3三点一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SE3H。(4)由于地球每天公转东进59分,即图中的角E1SE3的度数。课本中的示意图实际是夸大了该角度。若按照严格的度数画图,就会发现,E1PS线和E2P线距离很近,该恒星距地球十分遥远,这种误差可以忽略,所以图中的三颗恒星是一颗恒星。角E1SE3和角SE3H是内错角,因此一个太阳日,地球实际自转了360度59分,多出的59分,在时间上要用3分56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板书】【小结】恒星日23h56 '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探测和天体研究;太阳日24h(360059')——昼夜交替的周期,用于生活计时。【引导过渡】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我们可以推算出地球自转的速度。【板书】3、地球自转速度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其余各地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小时,1°/4分钟,1′/4秒。(根据360°/24小时推算)线速度――南、北极点无线速度,赤道处线速度最大(1670㎞/小时),线速度因纬度而不同------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规律?)绘图说明。疑难解答:如何正确理解地球自
地球运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