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doc镇巴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1年)二O—七年八月一、 发展现状 3(―)发展优势 3(-)面临挑战 5二、 发展思路 5(一) 扌旨导思想 5(二) 发展原则 6(三) 三品种选择 7(四) 发展目标 8三、 定位布局 9(-)战略定位 9(二)产业布局 10四、 主要任务 12(一) 拓展中药材繁育种植有机大基地 12(二) 构建中药材精深加工绿色大平台 15(三) 完善中药材物流营销协同大网络 16(四) 打造中药材健康养生融合大品牌 17五、 重点工程 19(一) 投资环境优化工程 19(二) 产业技术创新工程 20(三) 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21(四) 品牌战略实施工程 21(五) 人才服务支撑工程 22(六) 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23(七) 种质资源保护工程 23(八) 产业扶贫带动工程 24六、实施保障 24(-)明确部门责任 24(二) 加大资金扶持 25(三) 优化土地利用 25镇巴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1年)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充分发展镇巴县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优势,推进县域中药材产业突破发展,培育产业扶贫新动能,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根据中省市相关规划和《镇巴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决定》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发展优势独特生态环境营造天然药库。镇巴属北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区,植被茂密、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沟壑纵横、土壤肥沃,,年平均气温13・8°C、年平均降水量1250-1350毫米,属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孕育了丰富的天然中药材资源。县域内有各类药用动植物1000余种,其中236种载入《中国药典》,有“天然中药库”、“巴山药库”之称。镇巴始终坚持“生态立县”,2015年入选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独特环境和丰富种源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空间。悠久栽培历史奠定产业基础。镇巴为省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种植历史悠久、品种多样。截止2016年底,,大黄、厚朴、杜仲等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建成大黄、天麻、杜仲等六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并已形成一定种植规模。目前,全县注册中药材种植公司、专业合作社98家,带动近3800户贫困户从事中药材种植,各类中药材年产量达24500吨,、约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0%。全县现有林地426万亩,为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各级规划措施提供政策保障。国家《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陕西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0年)》、《陕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等为中药材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三五”陕西绿色循环发展规划》提出,加快陕南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建设,打造陕南特色中药品牌。汉中市提出,“十三五”建成国内外知名的中药药源基地,使中药产业成为市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之一。《镇巴县人民镇府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决定》提出,设立中药材产业办,年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为中药材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产业协同创新强化技术支撑。近年来,镇巴中药材产业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药用大黄仿野生栽培方法”、“药用大黄加工方法”和“双边枯楼种子繁育方法”获得发明专利,“珍惜濒危中药材仿野生引种驯化”成果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秦巴山区特色生物资源(中药材)保护与开发试验示范站”省科技厅已立项筹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校地合作日益深化。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二)面临挑战镇巴县中药材产业具有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但加快发展仍面临制约和挑战。一是中药材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规范化、规模化种植亟待提升;二是中药材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现代化加工能力亟待提升;三是中药材营销信息化水平不高,交易市场及网络平台建设亟待加强;四是中药材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道地品牌打造亟待加强。二、发展思路(-)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主动适应大健康产业发展新要求,以振兴镇巴中药产业为核心,以延伸优势道地中药材产业链为路径、以培育经济发展增长极为目标,坚持维护青山绿水、助力脫贫攻坚,落实“四大任务”,实施“八大工程”,着力打造国家级有机中药材种苗繁育和规范化种植示范区、国家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西部林下产业新技术转移承载区、陕西中药材(林麝)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二)发展原则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全面落实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大环境;积极发挥市场导向和高效配置资源作用,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合理向中药材产业聚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龙头带动、规模发展。积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