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心理学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正式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但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状况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二、 智力是指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无论是国际疾病分类体系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还是中国精神疾病分类,都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事实上,智力的异常,常导致其它心理功能出现异常。,心境良好情绪在心理是否健康中起着核心的决定作用。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的人,具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是个体重要的精神支柱。健康的意志品质往往具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判断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在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是导致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对现实环境的能动适应和改造,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一个与社会能够保持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认识的人,其心理行为能顺应社会文化的进步趋势,勇于改造现实环境,以达到自我实现与对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的人格。,都有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同龄多数人相近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这就意味着其心理发育有问题,且欠缺自我调节的能力。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活动的健康水平。 第二节 残疾人的特殊心理特征人的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在周围环境提供的刺激(感觉到)下发生和发展的。受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约;环境和教育同样也是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残疾人的一般心理特点:容易产生自卑感,常有孤独感,比较敏感,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尊重,富有同情心一、肢体残疾人的心理特点肢体残疾包括:(1)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疾病致截肢或先天性短缺。(2)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疾病、发育异常造成畸形或功能障碍。(3)脊柱因外伤、疾病、发育异常而造成畸形或功能障碍。(4)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因外伤、疾病、先天异常造成畸形、偏瘫、截瘫等
25、残疾人心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