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古诗词教学初探中国经过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的经典诗词,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对生活在信息时代,生活在西方文化不断强力渗透背景下的当代初中学生来说,课堂上的古典诗词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纯真的心田,让他们成长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所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古诗词教学,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巧妙提问,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布置预习,化被动为主动古诗词的课前预习是个比较难的环节,由于学生掌握的资料不多,他们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不知该如何预习,致使预习流于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电脑室让学生上图书馆、电脑室查找资料。以上电脑室查找资料为例,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与诗词有关的图片、音乐,制作FLASH动画。教师可提高相关的网站并设立好相关的文件夹(作者、诗词背景、图片、音乐、朗诵、其它)。初中的孩子好胜心很强,为出色完成任务,他们会团结一心在不自知中采用合作、自主、探究这种新课改倡导的模式,主动上网去查找有关作者有关诗词的背景资料。这样不仅让学生的预习马上由被动变为主动而且还落实了课改的精神。如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次以寄之》学生经过预习才会了解“醉里挑灯看剑”中宝剑的来历以及词人与陈亮的关系还有词人当年参加抗金义军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战争生涯。预习还只是第一步,不过有了这一步学生对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就会激发他们对诗词的内容的兴趣。教师就进入课堂教学。二、用心诵读,知节奏与情境优美的古诗词具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要在反复诵读中仔细品味其中流淌的音乐美,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其创造的情境美。但在让学生诵读之前教师有必要进行难字的疏通,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次以寄之》中的“马作的卢飞快”的“的卢”应读作“dilu”。再如“乡音不改鬓毛衰”的衰应读作“cui”。完成了这些必要的疏通让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朗读时要注意停顿、2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而在情感的投入上,要注意把握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等。如在朗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停顿应为: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重读的音主要有“少年狂”、“千骑卷平冈”、“亲射虎,看孙郎”、“尚开张”“又何妨”、“何日”“西北望,射天狼”在朗读上阙一开始音调就该昂扬激越,到“锦帽貂裘”音调稍低,接着又需扬起。下阙的“酒酣胸胆尚开张”要音调铿锵,“鬓微霜”稍低沉缓慢,“又何妨!”要掷地有声以表现词人“老”当益壮的胸怀。最后的“射天狼”要一字一顿以表现词人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另外古典诗词都有严格的用韵规律,让学生把感情和气势融入到韵脚中,也能突出诗词的情境。三
初中古诗词教学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