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16年青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92016年青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刘士林教授在上海报业大厦的演讲(1)先有城市,后有城市声音。当代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提出:“工厂的声音、交通的噪声、广播和录音机的声音与人声共同构成了立体的听觉环境,这种声景广泛存在,墙壁也不能阻隔,一切事物都处于声音的包围之中。”伯林特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城市声音”研究的始作俑者。在那些熙熙攘攘、瞬息万变、此起彼伏、有序或无序的城市声音中,是否具有普遍的规律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和交流的问题。(2)与宁静的大自然和乡村相比,城市本身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矛盾组合体。一方面,它是理性的,人们必须遵守各种法规、程序、条例、规则等;另一方面,城市又是感性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声音、味道和不透明的心理活动,这两方面既相互叠合、交织、缠绕,又相互排斥、矛盾、斗争,使城市不断陷入困境和危机,同时也激发出城市特有的活力和创造力。依托于听知觉,并同心理、意识紧密相连的“声音”,是人在城市中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的感性工具和桥梁,就此而言,“城市”和“声音”的关系自然非比寻常。但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却是:“声音”怎样才能成为城市研究的对象?(3)首先,需要讨论“声音”和“语言”谁更重要。和常识相反,在中国古代有“言外之意”一说,所谓“言”是“符号”,而“意”则是以“声音”为载体的内容和意义。这表明“声音”不仅不能等同于“符号”,还往往蕴含着比后者更真实的意图和更重要的意义。(4)其次,还要讨论一下“视觉”和“听觉”谁更重要。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有99%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的。和历史上的文化活动主要依赖“听觉”不同,当今世界又称“景观社会”,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这是当代人生存“视觉化”及其多种后遗症的根源。就此而言,重建主体的“听知觉”和“声音文化能力”,对于矫正正在彻底“数字化”和“图像化”的当代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5)由此可得出两条基本原理:一是“声音”比“语言”重要,二是“听觉”比“视觉”深刻。这同样也适用于城市。在异常清晰稳定的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城市符号”背后,还存在着大量以感性方式存在、不断生成又不断流失、主要同人的感觉打交道的“东西”。尽管它们长期被“熟视无睹”或“充耳不闻”,但作为城市有机体成长变化、城市人喜怒哀乐最直接的记录和呈现,其价值和意义并不亚于各种“显性”表达。此外,尽管“声音”和“图像”同属城市的感性存在方式,但由于“听觉”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密切,而“视觉”更加官能化和欲望化,特别是在视频技术和数字化图像日渐占据主导的当下,研究和重建基于“听觉”的城市声音系统,明显有助于构建一种更加均衡和协调的城市文化生态。(6)“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号和活动,主要属于城市诗学、城市美学和城市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它们在城市研究中长期缺席或可有可无,恰好说明为什么当代城市越来越缺乏文化特色,城市精神越来越干瘪空洞,城市生活越来越单调贫乏。(7)从表面上,城市越大,其声音结构也就越复杂。但城市再大也是城市,其声音同样有章可循和有规律可研究。(8)宋代的青龙镇是上海第一个城市形态。从宋至清,青龙镇一直相当繁华,甚至有一定的国际化色彩,“镇上有三十六坊、二十二桥、三亭、七塔、十三寺院,设有官署、学校、仓库、税场

2016年青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