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上感悟民族精神姚洁背景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更是我们至上的精神宝库。当今世界,保持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民族,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要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做了不起的中国人.”随着“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的部署,全国各所学校都在开展“三个了不起”活动,我校也将此次活动纳入了德育工作和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案例《童子求城》是S版语文四年级第二学期中的一篇课文。在情感教学上,要求学生了解四百多年前,嘉定小英雄以死救城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学习英雄为守护人民的江山而英勇捐躯的献身精神。“他一手紧握拳头,一手靠在嘴边,似乎正在高声呼喊着。”对小男孩这一神态的描写,文中共出现了三次。每一次都代表了不同的含义。于是我把探究这三处含义的任务下发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选择其中的一处来进行讨论。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终于有了结果。“我们来说一下,文章开头处这段描写的作用。”学生小章站起来汇报道“文章开头,写了在嘉定区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尊小男孩的石像,主要是为了引起读者兴趣,激起他们想继续往下看的欲望。”听了小章的回答,我点了点头,忽然脑中灵光一闪:最近,我们学校处处在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抓住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真是机不可失啊!于是我马上追问,“除此之外,还有呢?”学生小丁举手说:“还有为课文后面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正因为他勇抗敌人,为国捐躯,所以四百年来,一直为人民所敬仰。”“我来补充”。学生小晴说,“从文中,我们得知这个男孩才十一、二岁,这么小的年纪,他宁可为救全城百姓,牺牲自已的生命,真了不起。”“是啊!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它是最宝贵的,可这个男孩能这么做,多么了不起的一种精神啊!”我附和道。随后,第二组学生汇报了第4节中人物描写的作用。学生小田说:“这一段描写,是当小男孩发现敌寇偷城时,迅速向城里报信的情景。”学生小程补充道,“也正是后来,人们所雕刻的那尊石像的动作和神态。”我问,“还有其它含义或作用吗?”“它照应了文章开头,也说明了这些动作的重要意义。”学生小程说,“小男孩面对敌人,大声呼喊,叫醒众人,自已也冲在最前方,后来不幸被杀。”我听了之后,马上点拔道:“这男孩明知自已人小力单,寡不敌众,他在报警之后,为什么不躲到一边,让其他人来杀敌呢?也许他可能还会活下来。”“不行!来不及了。”学生小丁说,“当时情况紧急,等勇士们醒来,可能敌人早就攻上城池,杀害不少睡梦中的战士了。”我赞许地点点头,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学生们情由心生,每每读到男孩遇害时,大家的声音都哽咽了。最后,第三组也讲述了结尾处对小男孩石像动作描写的作用。不少同学经过交流都明确了:这样写能与开头呼应,并讲述了石像的由来。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发挥想象说说男孩会喊些什么。有的说:“小心!别让外来侵略者攻进城。”有的讲:“保卫家乡,人人有责。”有的喊:“沉睡的人们快醒来,祖国母亲需要你来保卫。”……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已见。“不错,小男孩似在呼唤人们保卫家乡,同时也好像在提醒我们不可松懈,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啊?”我适时引导。“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一种舍已救人,以身殉国的
在语文课堂上感悟民族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