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慰问品发放方案.docx春节慰问品发放方案根据省、市相关要求和部署,为切实安排好各类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确保困难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喜庆的春节,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慰问时间 20XX年2月6日至2月12日二、慰问对象和标准(一)、重度困难家庭(每户慰问4000元) 1、年度内患大病家庭自付医疗费4万元以上的低保家庭 2、年度内患大病家庭自付医疗费8万元以上的困难家庭 3、有两个残疾人的困难家庭 4、有重病(恶性肿瘤、肾功能衰竭(含尿毒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晚期、肝硬化、重性心脑血管疾病、脑瘫)患者的比较困难家庭 5、计生失独家庭中的非常困难家庭 6、因灾因祸因事故等原因造成生活非常困难的家庭(二)、中度困难家庭(每户慰问20XX元) 1、年度内患大病家庭自付医疗费2万元以上的低保家庭 2、年度内患大病家庭自付医疗费5万元以上的困难家庭 3、有残疾人的生活困难家庭 4、有重病(恶性肿瘤、肾功能衰竭(含尿毒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晚期、肝硬化、重性心脑血管疾病、脑瘫)患者的困难家庭 5、计生失独家庭中的比较困难家庭 6、因灾因祸因事故等原因造成生活比较困难的家庭(三)、一般困难家庭(每户慰问600元) 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四)、政策性慰问: 1、重点优抚对象(每人慰问800--20XX元) 2、城乡“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的每人慰问600元,散居的每人慰问1000元) 3、劳动模范(慰问资金县总工会准备,慰问对象标准由县总工会确定) 三、申报办法困难家庭慰问对象由本人申请,无行为能力困难对象由村(社区)评议。四、统筹方法一般困难家庭慰问对象镇(街道)统筹,慰问对象经村(社区)评议公示、镇(街道)核查公示,慰问金不足部份由镇(街道)自筹;中度、重度困难家庭慰问对象由县统筹,慰问对象经村(社区)、镇(街道)、县三级公示。五、资金安排(一)、资金组织: 1、县财政专项安排1800万元。 2、县民政局组织安排810万元(其中:农村“三无人员”慰问金450万元县本级农村低保预算列支、城市“三无人员”慰问金8万元县本级城市低保预算列支;优抚对象慰问金县本级优抚事业费列支352万元)。 3、经开区安排县城拆迁户慰问和各部门、各战线及全县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组织慰问金290万元,由各组织单位联系镇(街道)另行确定慰问对象组织慰问。全县慰问活动资金总规模2900万元。(二)、资金安排: 1、下拨困难户慰问金万元。 2、下拨困难退伍军人慰问金万元。 3、下拨敬老院慰问金51万元。 4、下拨优抚对象春节座谈会资金30万元。 5、全县重点优抚对象2754人,计万元由民政局、财政局直接拨付个人直补存折和列表发放相结合(1-4级在乡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三属、军队离退休干部等472人每人慰问20XX元;5-10级伤残军人204人每人慰问1200元;参战、带病回乡、烈士子女、企业军转干部等2064人每人慰问800元;无军籍职工14人每人慰问1000元)。 6、全县城乡“三无人员”5015人,计万元,由民政局、财政局直接拨付个人直补存折(城乡散居“三无人员”4105人、每人1000元;集中供养“三无人员”910人,每人600元,由各敬老院统筹,按200元/人的标准发放慰问金,400元/人的标准添置新冬衣、被) 7、县特殊教育学校、县光荣院各慰问4万元。 8、采购粮、油、被慰问物资和省、市领导来县慰问的慰问金、物资准备等万元。 9、机动。20XX年春节慰问机动节余万元继续用于20XX年春节各镇(街道)中度、重度困难家庭漏报、新增对象慰问。节余转下年度春节慰问使用。六、慰问活动安排 1、省、市领导慰问:慰问青山铺镇敬老院和青山铺镇困难家庭,具体事项由“两办”和县民政局根据省、市要求组织进行。 2、经开区领导慰问:慰问县城拆迁户中的困难户。慰问资金由经开区安排,慰问对象由经开区和相关街道共同确定。 3、县级领导慰问:由各县级领导带队,联系的县直部门参加,到所联系的镇(街道)分别对镇敬老院、特困户进行慰问,慰问金和物资由镇(街道)民政办在县拨慰问资金和物资中安排。慰问时间由县级领导确定。 4、各战线慰问:县委组织部、老干局、教育局、人社局、卫生局、司法局、总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单位,对口组织对分管线上的困难家庭进行慰问,慰问资金由各相关县直单位自行安排,慰问对象由各相关组织单位和所在镇(街道)共同确定,不重复慰问。除市级以上安排的慰问项目和资金有明确慰问标准要求的,其余均按县一般困难户慰问标准执行,对象统一纳入村(社区)、镇(街道)公示。 5、县民政局组织对军队离退休干部、伤残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和县光荣院、军干所等优抚事业单位进行慰问。 6、各镇(街道)组织慰问: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带队,各联系村(社区)机关干部参加,组织
春节慰问品发放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