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奇绝”看杨维桢书法的美学意义.pdf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为了矫正南宋末流摒弃古法、随意挥洒,以至于书风日益单薄而求变古,后者复古而成拟古。杨维桢就曾对“尚古”与“拟古”作如
的颓废现象,赵孟百作为元代书法盟主在时代的孕育之下终于崛此阐释:“唯好古为圣贤之学,愈好愈高而入于圣贤之域。”堕他又曾
起,书坛由此进入一个“复古”的时代,“书宗二王”作为一种社会风说“故模拟愈通,而去古愈远。”可以看出,杨维桢是极力强调学古
尚、一种艺术主张,成为元代书法主流意识的代名词。但是我们在的,唯有学习古法才能“入于圣贤之域,但是又强调学古必须重精
梳理书法史时,却发现其中隐含着这么一条审美规律:一种代表性神,不能一味地模拟,而应该从情性、神气上去追慕、靠近古人的高
书风在未达到其影响的峰值之前,会始终顺着一条既定的范式驳格。
骚向前,但是,当其衍化为一种社会风气,以狂飙式的方式蔓延、敷
衍整个艺术界时,则必然会孕育起以之相对的、公众厌倦排斥的普“奇绝古怪”是杨维桢书法的主要特点,也由于“怪”而一直处
遍心理,以至于人们的审美意识充满了矛盾、对峙、动荡,此起彼伏于历史边缘,古人评其书法:“虽未合格,然自清劲可喜。”可谓恰
而无绝衰这就是推动艺术风格朝多元化发展的隐性因素。如其分。杨维桢是以诗歌名世的,其文辞非秦、汉不学,以求笔调高
所以当整个元代书坛笼罩着赵书的阴影、对赵书趋之若鹜,模古,至晚年,周游山水,以声乐同随,为文更是随心所欲。其人气度
糊了审美感知、乃至失去判断真伪美丑的基本理性思维时,总有一不凡,性情高旷。如此性格映射到书法表达上,则呈现为不拘成法,
些气度高旷、放荡不羁的革新者奋勇崛起。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杨维随意天真,粗头滥服,不修边幅的笔墨语言。其意境、韵味简直与其
桢,他以非凡的才智胆魄。开张放达的气势、放纵奇绝的气度,另辟性格特征暗合无痕。
蹊径,以“奇绝”的风格独标一帜。在书法上主张以挥洒性情、游戏杨维桢流传的作品不少,如《张宣公城南杂咏》、《游仙唱和
笔墨为主张,在遵循古法的前提下又不为古法所拘囿,创新的因子诗》、《小仙游辞后序》、《张氏通波阡表》、《沈生乐府序》以及小楷作
化为心灵的躁动,他与赵孟贾为代表的遵循古法、循规蹈矩的主流品《周上卿墓志铭》等。然而今天,我们在探源杨氏书风的取法途
意识一样,成为元代书坛两条并行发展的艺术脉络,成为后人瞻仰径、书学历程时显得特别困难,因为,就其留存的这些作品来看,都
言说的对象属晚期之作,因此,早期的取法过程没有一个明晰的线性呈现,恍
“奇绝”是杨维桢书法的主要特色,因其“奇绝”,所以与赵孟口恍惚惚,迷迷离离,一切只能任人猜度了。创作链的断裂,使得师
等人的书风拉开了巨大的审美距离,本文将通过对杨维桢文艺主承、传递成为一个难解之谜。缘此,我们只能依照杨氏留存的这几
张的梳理,以及对其独特书风进行微观的分析和透视,试图以此窥件作品来揣测其风格的形成历程了。对此,徐利明先生分析杨氏书
视杨维桢书法的美学意义。风的取法途径是颇有道理的,他认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为陆
游书风,二为钟繇书风。三为章草。把陆游的《自书诗卷》与杨维桢
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东维子,人称杨铁崖。浙江行草书《真镜庵募缘疏卷》放在一起作一直观的审美观照,也许更
会稽人。官至江西儒学提举

从“奇绝”看杨维桢书法的美学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emsbln680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