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郡王鄭成功詩書探究柯耀程高師大國文學系博士班一年級生,現職小港高中教師兼秘書。(一)碩論:《龍門二十品書法風格研究》(中山大學碩士論文);(二)期刊論文:〈二爨書法與北碑之比較〉《第十一屆南區六校中文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三)競賽成績:書法作品獲全國書法比賽特優、明宗獎第一名、行政院文建會青年書畫徵件獲典藏、大陸國際美術網絡比賽書法類前十佳、何創時傳統與實驗雙年展三屆入圍,另入選全國美展、高市美展、桃城美展、屏東美展等。摘要延平郡王鄭成功反清復明、驅荷、開台之英勇事蹟廣為流傳,然而世人卻忽略了鄭成功在詩文、書法方面的表現。其在國學方面的努力,造就其儒家積極用世的精神與人格。在中國文學史及書法史上,鄭成功的詩文及書法,雖未有突出的表現而記上一筆,然其以39歲的有限生命,透過詩文的詮釋,展現出對家國忠孝節義的氣節,為明鄭時期的台灣史上寫下璀璨的一頁,其在台灣文學及書法史上的地位,亦有其存在的價值。鄭成功傳世的作品不多,在詩文方面較有系統整理的《延平二王遺集》亦僅收錄八首,另有散見其它典籍之中;而書法方面傳世之作亦少,且真偽相參,故在研究上徒增諸多難度,僅能就有限資料中作一深入的剖析,期能梳理鄭成功在詩文及書法藝術方面的特色,也藉此研究期能為明鄭時期文學、書法之議題貢獻一己之心力。關鍵詞:延平郡王、鄭成功、開元寺〈太極圖說〉、《延平二王遺集》一、生平事蹟與詩書淵源鄭成功傳世的詩文很少,不像其他作家有詩文集傳世,故欲探究鄭成功之詩書特色,則需從其行誼及詩書淵源的角度來求佐證,茲分述如下:(一)、生平事蹟鄭成功於天啟四年(1624)生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地方,本名森,早年深受儒家積極用世的影響,曾有一金陵術士見其骨相非凡,驚其「非科甲中人,殆王侯相也」夏琳:〈海紀輯要〉,《海紀輯要、海上見聞錄、閩海紀略、閩海紀要合訂本》臺灣文獻叢刊第22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北:大通書局),頁1。。其父芝龍為了讓成功受到更好的教育,於7歲時(崇禎三年,1630)攜回安平,15歲時(崇禎十一年,1638)考取南安縣學生員,21歲時(崇禎十七年,1644)則到南京太學深究,從此奠定深厚的國學素養。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明思宗自殺,福王由崧即位於南京,隔年改元為弘光(1645),然沒多久福王即被清兵所執遇害;「鄭鴻逵、黃道周共迎唐王,即位福州,改元隆武」連橫:《臺灣通史》卷29,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臺灣:大通書局,1984年10月),頁730。;隆武帝詔鄭成功,見其樣貌奇特,當為日後之將才,遂「賜姓朱,改名成功,御營中軍都督」同註2,卷29,頁730。,隆武帝此舉或有政治因素,蓋欲拉攏其父鄭芝龍。隆武二年(1646)六月,成功封忠孝伯抗清,隆武帝駕陷汀州,成功走金門。清軍猝入泉州,芝龍退保安平,此時清朝貝勒博洛遣人欲收買招降芝龍及成功,芝龍歡欣之餘欲與成功共商大計,成功則泣諫不從,也因此重下殺機。由於成功的不妥協,激怒清朝揮軍南下,「貝勒博洛及韓固山猝至,其母田川氏不去,伏劍死。」同註2,卷29,頁730。成功聽聞噩耗,痛不欲生,難掩其哀傷之情。考成功早期雖列爵順遂,然實未掌兵權,其神情意態像一般儒生。家遭巨變後,圖謀起事,遂攜儒巾襴衫赴文廟焚燒,四拜祭告先師曰:「昔為孺子,今作孤臣。向背棄留,各有作用。謹謝儒服,唯先師鑒之。」同註2,卷2,頁26。鄭成功此舉當有「宣洩悲憤、表示決心、昭告天下、號召群眾」陳昭瑛:〈明鄭時期臺灣文學的民族性〉,《中外文學》,第22卷第4期(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93年9月),頁27。之功用,在父親變節及母親喪亡之雙重打擊下,企圖奮發振作,以行動表示對國家之忠誠及對母親之孝思。隔年,明主桂王由榔稱帝肇慶,改元永曆。永曆八年(1654)時,清廷派遣使者至泉州,欲收買成功,成功依然不從。永曆九年(1655),監國魯王及寧靖王諸宗室避難至廈門,成功皆以王禮對待,並奉之居金門。永曆十年(1656),鄭芝龍遣謝表欲降成功,成功亦不聽。然成功雖效忠明朝,但父子之情不能忘,常於中夜起立北向悲哭痛哀。永曆十二年(1658)春正月,桂王「遣漳平伯、周金湯航海至思明,晉成功延平郡王。」同註2,卷2,頁30。永曆十三年(1659),成功率大軍欲取瓜、鎮,大敗清軍,直搗瓜州,本可乘勝追擊,一舉拿下金陵,最後因輕敵而中敵人緩兵之計,終告失敗。永曆十五年(1661)三月,成功興師驅荷進軍臺灣,永曆十六年(1662)春二月,成功開創一府二縣,以赤崁城為承天府,另設天興、萬年二縣,總號東都夏琳:《閩海紀要》臺灣文獻叢刊第1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4月),頁14-29。另鄧孔昭指出:「“東都明京”的涵義很明白,那就是“東方的首都,明朝的京城;也就是明朝東方首都的意思。因此“東都”不是鄭氏政權的首都,而是鄭氏政權遙
延平郡王郑成功诗书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