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水的组成说课稿远安外国语学校刘琼波一、“自然界的水”中课题1讲水的组成,安排在教材的前面帮助学生在物质的认识上由宏观转向微观,从组成转向结构;在纯净物的基础上提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有更明确的认识;初次出现化学式,为后面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服务,同时也分散了难点。总之,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学习本课题加深和巩固旧知识,又可以为新知识做铺垫。①知识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对水的组成形成正确的认识;了解水的化学式;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b、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对资料“水的组成揭秘”的了解,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上的教育。、难点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以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元素。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这一变化过程;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二、学法指导以“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以及“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为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注重演示实验,将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学生眼前,力求实验效果清晰、直观,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观察实验、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对产物进行检验,最终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从而掌握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为了引出探究课题,鼓励学生提出一系列他们想要探究的问题(如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水有哪些化学性质?怎样进化污水?水有哪些种类?通过哪些途径可以得到水?等等),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得出自己的解释,再和同学交流,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最后探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三、说教学实施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以谜语(投影“猜一猜”)入手,鼓励学生针对水提问,对众多问题进行梳理,告诉学生要了解水首先要研究水的组成,于是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介绍资料“水的组成揭秘”(展示水电解器),不仅可以很自然地进入演示实验这一环节,还可以对学生研究态度、研究方法上有所启发,使三维目标之一得以实现。分析实验现象,进行微观解释,探究水的组成(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作好书第46页演示实验尤其关键,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清晰、直观、明显,玻璃管中气体的量应该多,为了节约时间,我在课前先让它反应,储存一定量的气体。实验开始后,学生很快就看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这时候应该有学生提出疑问“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我就会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并提出验证方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一探究为特征的学习热情。然后实施他们的方案,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结合书47页讨论题和图片(投影水、氢气、氧气的分子图片),再从物质的内部结构和组成微粒上进行分析,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元素没
水的组成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