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清代扬州诗人杨文俊.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清代扬州诗人杨文俊○杨洵顾一平先生多年从事文史研究,他的一篇《九老图与九老歌》(见本刊2007年第一期。编者注)又一次为扬州历史提供了一段精彩的文人佳话。文中对“九老”一一展开了叙述,字里行间充满了顾老在此研究中的睿智、严谨和情感。然而,有点遗憾的是,对杨文俊和娄啸竹的介绍比较简略。在对杨文俊的介绍中,只有“杨文俊曾官两淮掘港盐场大使,能诗善画。从李梅隐《慎馀堂剩稿》中得知,杨文俊写有《红梅》《咏水仙》《咏汤婆》及《贺李梅隐七十寿》等诗,可惜散佚无存。”寥寥数语。作为杨文俊的后人,笔者近日收集到杨文俊的简要事略和一些诗词手稿,经粗略整理,提供给关心“九老”的读者们。杨文俊(1865—1944)字蔚卿,扬州人。(汪鲁门之内弟。)幼时不喜举子业,然雅好辞赋,于汉魏诸家,咸能默诵。弱冠后致力于经,而独宗朱子之说。光绪间仕至两淮掘港盐场大使,以人事日非,乃投箸去,慨曰:“吾不能兼善天下,抑不能独善其身乎?”遂归江都,日以吟咏为事。其伤时悯人之心不能自己,而托诸此,非以辞赋遂志,故其为诗,颇合风人之志。暇则以花木丹青自娱,是以人罕知公,公亦不求人之知己也。惟歙县汪芷洲尝谓人曰:“如杨君者,可谓古君子也。”晚岁,境颇窘迫而吟咏不辍,遇古人警句,辄录而宝之,故虽穷老亦未尝一日释卷。八十而卒于今扬州东关街434号,葬于扬州天宁门外小颜庄。杨文俊所赋诗词,凡数百首,曾自订为二卷,名曰《退庵诗稿》。李梅隐(杨文俊之妹婿)曾作长调曰: “杨蔚老平生诗稿,于丁丑之冬毁于兵燹,为之叹息。爰作长歌,聊致宽意其能释然于怀乎。……拂衣归来欲穷耕,无田难为沮溺耦。有时慷慨发浩歌,声出金石贯牛斗。寄身浊世怀百忧,寓讽含规幸无咎。君多杰构独惊人,同辈无能出其右。积稿数寸诗盈千,一字推敲终不苟……自从弱冠喜吟哦,五十年来血空呕。无可奈何委诸天,此中甘苦天知否?诗家名句岂在多,枫落吴江脍人口。得意之作定不忘,往往自信能传后。愿君试忆三五篇,知音将为图不朽……”杨文俊之子杨勉斋辑其烬余,多弃而不录者十一重订。如今,吾辈无法欣赏到诗人之精华篇章,虽然十分遗憾,然能从烬余三百余首管中窥豹,实为非常庆幸之事矣! 杨文俊的诗歌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六类:(长调多有删节,八句的并非皆律诗) 一、记事《癸丑年扬州纪事》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辛亥革命后扬州城的社情民生。特别是扬州市民对使用电灯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该诗的真实性。……城北生祠作祭祠,祠中楼阁列参差;街北街南两剧场,舞衫歌扇门新妆。列肆居然建菜场,间分十八路中央;舆情未洽功难竟,空令旁人说短长。照夜分明有电灯,几人欢喜几人憎;要求保险谋公益,舌敝唇焦怕未能。……《扬州灯市词》记录了当年扬州人闹元宵的欢乐场面,还描绘了瘦西湖二十四桥边令人神往的情景。不仅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关心和热爱。积雪全消雨又晴,街头巷尾踏歌声;今年灯比去年好,更说新城胜旧城。买得灯归价莫论,家家儿女盼黄昏;黄昏未断灯齐点,不到天明不闭门。百种禽鱼四序花,流星撒地隐彤霞;年前办过鳌山贡,分得余光照万家。廿四红桥彻夜红,水傍楼阁最玲珑;不知何处吹箫过,疑是仙人在半空。……《静乐茶社过火警事后戏作》记述了一场诗人身临其境的火灾,展现了诗人诙谐幽默的才华。……忽闻火警人声吼,四座仓惶竞奔走;三尺短垣六扇窗,踰闲岂复严操守。急急人如漏网鱼,忙忙客似丧家狗;墙内俨为火窟宅,墙外

清代扬州诗人杨文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ris028
  • 文件大小37 KB
  • 时间2020-03-2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