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诗人的扬州情结.doc论唐代诗人的扬州情结内容摘要: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在不到三百年的历史中, 诞生了无数伟大的诗人, 留下无数脍炙人口成就高超的传世名作, 展现了诗坛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观。而当你静下心来, 细细品味, 遨游在诗海中时, 会发现, 在许多唐诗中似乎都会有“扬州”这一地名的出现, 其数量之多, 范围之广, 不禁令人思考, 究竟是怎样的地方, 让如此多的诗人产生了“扬州情结”,并让它在自己的诗中不断地留下印迹? 关键词:唐诗扬州情结诗人扬州, 古称广陵、江都、维扬、芜城等, 是我国一座历史悠久, 文化璀璨, 人杰地灵的商业都市和文化古城。自隋朝京杭大运河开凿后, 其更是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优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的到来。尤其是在诗歌创作鼎盛时期的唐代, 涌现出了许多诗人, 他们与扬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且留下了许多描写扬州的相关作品。本文, 笔者将针对唐诗中的扬州, 通过概况叙说、情感表达以及现状映射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探讨唐代诗人们的“扬州情结”一. 概况叙说――唐诗中的扬州唐代的扬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秀丽的自然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发达的经济条件, 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的到来。其中李白、杜牧、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许多唐代最为著名的大诗人也均有到往, 他们或欣赏扬州的秀丽奇景, 或游览壮观的名胜古迹, 或留恋于宴饮歌舞的风月场所,或凭吊兴亡、反思历史,留下了无数关于扬州的诗篇名作。这些唐诗数量庞大, 题材广泛, 从扬州各类风物人情到诗人个人生活情思,各方面都有涉及。姚合的《扬州春词三首(其三)》(江北烟光里, 淮南胜事多。市? 持烛入,邻里漾船过。有地唯栽竹,无家不养鹅。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就通过对扬州日常景物的丰富描写展现了扬州水乡的美丽繁华, 生动形象, 让人仿佛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杜牧的咏扬州名篇《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 一诗历来被人们所传颂, 描绘了扬州秀丽的风景,“二十四桥明月夜”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还有扬州籍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也是咏颂扬州美景的名篇, 全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五种意向的完美融合, 描绘了扬州南郊一带的月下夜景, 为扬州文化增添了一层诗情画意的柔美感。除了咏颂扬州秀丽美景的诗篇之外, 当时的扬州作为人们享乐的风月场所, 自然也少不了些许感时伤事惜别思故的风月诗。例如晚唐诗人徐凝的名作《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 桃叶眉长易觉愁。三分天下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题为怀地,实为怀人,诗人以扬州明月的意向,追忆当日的别情, 表达自己对所恋女子的思念之情。又如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一句也表达出自己对当年扬州青楼风月和青楼女子的念念不忘。同时, 扬州作为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 诗人游览时触景生情, 凭吊兴亡, 也留下了不少反思历史的名作。尤其是在晚唐, 时局动荡,国家沉浮,与扬州的繁华奢靡作对比,更易引起诗人的深刻反思。正如李商隐的七律《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 欲取芜城作帝家”与“地下若逢陈后主, 岂宜重问后庭花”二句, 看似为怀古诗, 实则希望通过描写隋炀帝出巡的奢侈场面, 告诫当前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情怀。二. 情感表达――诗人的“扬
论唐代诗人的扬州情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