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素质评价概述二、实验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取得的进展三、当前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四、持续关注与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五、可能的对策及实施建议一、综合素质评价概述1、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通知》中的6个基础性发展目标是评价的基本依据避免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窄化”、“异化”或“片面强调”等现象。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提供关键指标与具体表现,使每个评价者遵循同样的评价标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学习能力1、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2、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策略;3、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在学习中总结与反思。1、学习态度端正,能够按要求参加与学习有关的活动;2、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3、学习有计划、有总结。1、能按时到校学习,但学习热情不高。2、基本上能完成学习任务,但不善于总结学习上的得失。1、学习态度不端正,经常迟到、旷课;2、学习无计划、无总结;3、经常完不成学习任务。2、评价过程和依据对学生日常表现的整合与分析是评价的基本方法和依据保证教师独立评价的同时加强交流与协商充分关注学生自评、尤其是同学互评可以(应当)参考学生的学业表现(成绩),但不能将综合素质简单等同于学科学习表现可以(应当)参考学生的特长与潜能,但不能等同或成为评价的唯一依据。更不能变成“证书大赛”不能“主观臆断”,也不宜持“唯证据论”。应强调评价结论应有客观依据,但客观依据不能等同“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应关注证据的质量、有效性、全面性。不能为了证据而证据,“将就的”、“表面化的”证据缺乏说服力。3、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综合性评语+等级所有评价维度等级数不一定均相同,有的评价内容等级不宜划分得过细,如“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对“不合格”等级的认定一定要慎重。应有充分的资料予以支持应关注不同学校、班级之间“优秀”比例的差异。在有充分、有效证据的基础上,可以赋予(规定)不同的比例。同时应加强评价后的复核、反馈与监督不应将综合素质评价各方面等级“整合”为一个结果,或将评价结果经权重后与其他方面(如学业成绩)“整合”为一个结果4、实现多主体评价多主体参评是必要的,有助于从多渠道获得信息充分认识同伴互评的价值,同时注意可能的消极影响不同主体评价结果的应用可能是不同的二、实验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取得的进展1、17个实验区中绝大部分按照教育部部署开展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据项目组统计,今年大约有492所学校、126266名学生、11618名老师进行了综合素质评价。2、实验区尝试将评价结果作为高中招生的依据,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