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心理医生》读后感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孩子的心理医生》是一本受家长欢迎,又受教师青睐的好书。在教育实践中,也会观察到孩子们的陋习,例如,孩子多动、不爱上学、焦虑症等等,面对这些情况,我们会根据经验采取必要的措施。这本书,他就生动的记录了症状及其采取的措施,让家长和教师有了一个具体的参考。我们都知道爱孩子,从呵护孩子的心灵开始,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解决孩子的成长烦恼,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对孩子的呵护,最重要的不是身体,而是心灵!没有一对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恰到好处,爱得得体;有的有失分寸,爱得糊涂。这样的结果可能是用爱换回了爱,也可能用爱换回了恨。要做好父母,管好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是要恰到好处的科学呵护孩子的心灵,我们是需要一些理论指导的。 孩子犯了错误,急躁的妈妈忍不住打了他的屁股。妈妈的意思很明确:打你,是教育你,是妈妈对你的行为不满意,是要你记住“犯错误是要受到惩罚的”。但是,你问过孩子的心理吗?“妈妈不喜欢我了,她一定对我不好了”;“我下次再也不随便动手做了”……这些就是孩子的心理反应。同样的一件事情,同样的一种现象,同样的一个动作,孩子的想法与成人的想法是有一定差异的。 当我翻开《做孩子的心理医生》这本书的前言时,觉得深有感触,身为一种角色——老师,对于一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难以自控的学生,我们老师有时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世界,缺少给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信。是啊,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固然重要,但心理教育同样重要。如果学生心理不健康,即使满腹经纶又有什么用?老师和家长衡量学生和孩子好坏的标准,还是局限于考分,致使现在的学生中有不少“问题孩子”的出现,他们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有的性格孤僻;有的心理脆弱,极度自卑;有的叛逆;有的依赖性太强;还有的甚至厌学…… 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学生时代大相径庭。感慨孩子怎么那么叛逆,孩子逃学、厌学都有一些具体的原因,如有的孩子是因为学习基础太差,无论如何努力学习都赶不上去,所以干脆破罐子破摔。对于这些孩子,要在校内和家里抓紧“补课”,尽快帮助孩子补齐漏洞。还有的孩子是因为受到某一位老师的训斥,对这位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因而殃及对这位老师所任课程的态度。这类孩子,你可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