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参与”与“合作”的关系随着参与式教学的深入开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很多教师在尝试中发现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是也有许多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把参与式教学仅仅看作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参与”与合作盲目的等同起来,其实“合作”并不等于“参与”,“参与”也不仅仅就是合作的一种延伸。当然,参与式教学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大家都抱着互相学习和探讨的态度,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对参与式教学中“参与”与“合作”的粗浅认识。首先,“参与”与“合作”的涵义不完全相同。参与式教学是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应用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参与式”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合作一种方式,也包括角色扮演、画图、辩论等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果要在“参与”与“合作”两者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的话,只能说合作是参与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从学生的技能培养的角度来看,“合作”是一种学会的过程,而“参与”则更注重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如在以往我们在教授学生“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时候,总会给小组内的学生提供很多的图形来让学生测量是不是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就是180度。而在“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事先不会告诉学生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而是让学生画各种各样的三角形,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知道这些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当然也会出现学生合作测量的现象,但也会出现更多奇思妙想的方法。其次,学习过程会呈现不同的形式。虽然两者都会出现分组学习的现象,但是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总要向学习者也就是孩子提供一些学习的内容,如让他们共同解决什么问题。而参与式教学不仅用在课堂上,而应该是一个过程,包含课堂教学的的前后阶段乃至一个较长的教学时间段。可以呈现在课堂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时的“行为参与”,也可以融会在课外作业和预习算不算“行为参与”等等。在学习位置与方向的过程中,以前我总是让学生拿出一幅平面图去让学生合作判断到底某一个点在什么位置。可是实行参与式教学以后,我让学生自己预习一下内容,然后设计课堂教学,于是有的学生就在上课时说到自己起床后观察太阳的位置,然后记录自己上学时所行走的方向等等,虽然给课堂带来的一些不可预知性,但就学生掌握的程度来看,后者更能贴近生活,也更利于学生的掌握。再次,“合作”与“参与”所带来的学习效果不同。在将合作学习策略应用于教学中时,如果组织的不好,会出现小组中一个成员承担了所有的任务,而另外一个成员无所事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搭车”现象。“搭车”现象会使那些能力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到冷漠,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一些比较积极的同学也可能很少去和那些表现不积极的同学商讨。“搭车”现象不利于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会损坏学习的效果。而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营造轻松快乐、充满趣味的课堂气氛,学生们会主动承担一些学习任务,也能主动寻找学习内容,从而进入一种“乐学”的状态。在我的班级学习的过程中,以往“合作”会有个别学生根本就不参
处理好“参与”和“合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