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厌学的沼泽学生厌学,就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学习生活的情绪。现在的中小学校里,厌学之风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带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他们学习目的往往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等。我们都知道“人闲生余事”这个道理,作为学生一旦产生厌学情绪,精力不能钻到学习上,就会在其他方面产生一系列问题,给我们的班级管理带来很多问题和麻烦。在我所带的以往班级中,每届总会出现几个厌学的学生,在课堂学习或课余时间表现为以上情况。在七年级时,我班有一个男生比较典型,平时很少和同学接触,上课时总是跑神,经常心不在焉,东张西望,不能认真听讲,在座位上自己做小动作,经常不交作业,即使交了也是胡乱写一下,几乎没有正确的,任课老师多次向我反映这个问题,我也和他做了几次沟通和引导,也没啥效果,后来还发展成迟到、旷课逃学等。一般的学生到八年级或九年级才出现这种情况,而这个学生情况比较特殊。我就决定从这个学生身上做个试验,采取多种办法来教育引导他,兴许能有所改变。我首先对他进行了家访,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发现他的家庭是一个问题家庭,父母经常吵架,还经常拿孩子出气,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也不干涉,使孩子缺少自制力,当孩子成绩不好或犯错时方法简单粗暴,不去分析原因而是打骂等。是孩子产生错误想法:家长不好好过,我也不好好学,致使这个孩子整天提心吊胆过日子,不敢多想多做,不敢说话,学习的欲望不强烈,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同时这个孩子到学校后感到自卑,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缺少自信心,而长期的成绩差也导致老师和学生都对他另眼相看,强化了他“学不好”的观念,使他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发展成逃学、旷课。了解这种情况后,我就首先主动与这个孩子交流沟通,得到他的信任消除戒备心理,逐渐的使他和你无话不谈,从而发现了她的内心想法和困难,使他愿意接受你的建议和引导。同时做他家长的工作,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表率,要尽量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能够身心健康、专心致志的投入到学习中。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有问题时,要分析原因,不能简单粗暴,要循循善诱。家长要和孩子经常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情况,加强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使他兴趣广泛、品德优良、性格良好等。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中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比如他很爱劳动、肯帮助别人等,就对他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使他认识
走出厌学的沼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