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性选拔干部的难点和对策浅析.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竞争性选拔干部的难点和对策浅析陈舒捷李意郑滢为政之要, 贵在用人。用人之要, 在于选贤。如何选好人, 选能人,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 各地不断将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已经成为各地选人用人的重要途径。降低门槛,打破局限,拓宽选任干部视野,使有能力的干部, 脱颖而出, 等等。好处不用细说, 但是也有几个难点需要解决。一、竞争性选拔干部的难点及原因分析 1 、认识不到位。一个制度的实施效果不仅取决于制度本身, 也取决于人, 特别是人的观念。由于受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 竞争性选拔制度难以摆脱“长官意志”的强力干扰, 主要领导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往往决定了一项制度的实施效果。目前, 领导干部对单位内部竞争性干部选拔存在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很多地方对竞争性选拔缺乏整体认识,对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缺乏宏观把握和总体规划, 导致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整体推进不够有力, 存在较大随意性, 竞争性选拔的实施范围、频率、程序等存在混乱现象。由此带来的便是适用范围不规范、资格设置不科学、程序设计不规范等问题, 同时既不利于广大干部针对竞争性选拔的标准系统性地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也不利于干部群众参与意识的培养,而这两方面正是一项制度能否长效的重要因素。此外, 2 对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也使得一些领导干部存有担心与私心, 在单位内部竞争性选拔的程序设计上, 想方设法加大单位党组评判的权重, 削弱群众的选择权力, 导致程序设计不够规范, 评价主体不够合理等问题的发生。 2 、制度不健全。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从上世纪 80年代至今已实行多年, 但在操作上各地差异很大, 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究其原因, 是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作保障, 尤其对公选入围对象的储备开发、公选干部的后续管理以及不适岗公选干部的调整等缺乏明确规定。虽然中央和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关于竞争性干部选拔工作的制度规定、实施办法或指导意见, 但在顶层设计上仍然缺乏指导性意见。由于制度的不健全, 各地对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的理解和运用千差万别,在实践中形成了制度创新层出不穷、制度适用自由无序、制度安排随心所欲等现象, 从而使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大大减弱。其次, 现有的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与其他干部制度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和配套协调, 未能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 因而可能产生制度规范之间的矛盾冲突,影响到竞争性选拔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 、考试难以考出真才实学、考察难以考出真实情况。目前,各地的竞争性选拔运用比较多的还是笔试、面试、述 3 职演讲等传统手段, 人机对话、情景模拟、实地调研等一些先进的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尚未普及运用。测评手段的单一化可能导致测评结果的片面化, 考试内容单一, 考察方式方法过于简单泛泛, 往往会造成考试专业户或高分低能的情况出现。另外,考试内容与职位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科学性、针对性不强。考试内容和程序同质化,难以体现个性差异,考出真实水平, 而评价过程的机械、刻板、保守和不同评委或阅卷人员之间评分标准把握不一有可能造成评分标准和方法存在两个极端, 从而影响公正性。没有一套较好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领域干部的考察指标体系和考察方法, 难以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干部的实际情况。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程序公平、轻群众公认,重考试、轻考察, 甚

竞争性选拔干部的难点和对策浅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mm95875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