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点18岁时,肖邦已表现出超然的个性和独创风格。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精致的小品。这些作品能激起无穷的情感体验,大多优美、文雅、富有歌唱性。与舒曼的作品不同的是,它们没有标题和情节。其中,玛祖卡和波罗乃兹舞曲——风格化的舞曲——实际上并没有运用民间的曲调,但却充分体现了波兰的民族精神。没有一位作曲家能像肖邦那样使钢琴发出如此优美的音响,他创造了钢琴歌唱的幻觉。他运用优雅而精致的装饰,开创了细腻的踏板效果。他的色彩性的和声处理得很有独创性,并且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二、影响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既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又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像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非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一个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但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而且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开始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朋好友和老师们敦促着他出国深造,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为祖国争得荣誉。因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中,爱国心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促使他想离去。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到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有一部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国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将土耳其人逐出了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聪明的人绝不等待机会,而是攫取机会,运用机会,征服机会,以
肖邦的音乐特点及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