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设计作者:曲洪财单位:鸡西市第十六中学时间:2011年5月《出师表》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二、教学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第一课时三、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新课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二〕简要复述《隆中对》一文的内容,注意以下要点 。 。 〔三〕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2.《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本文是上表陈说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又因诸葛亮对刘备有知遇之恩,要报恩于刘禅,他真诚地辅佐刘禅,希望刘禅能够支持自己,共同完成刘备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所以文中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中,流露着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 〔四〕听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五〕正音: 疲弊(bì) 陛下(bì) 恢弘(hóng) 驽钝(núdùn) 裨补阙(bìquē) 行阵和睦(háng) 夙夜忧叹(sù) 崩殂(cú) 妄自菲薄(fěi) 陟罚臧否(zhì pǐ) 以彰其咎(jiù) 〔六〕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七〕,提出具体建议。 (1)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文章起始并不先说出师的事,也不急于提出建议,而是先从分析天下大势人笔,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2)指出其有利条件。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提出具体建议。 ①“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4)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出师表》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