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密级:公开学科分类号: 论文编号:20082103 硕士学位论文文化视野下的社会救助研究作者姓名于明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指导教师姓名刘志扬职称教授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学习时间自2008年9月1日起至2011 年7月1 日止论文提交日期2011 年月日论文答辩日期2011 年月日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经济学院学位授予日期2011年月日 A Study on Social Assistance from Cultural Vision A Dissertaion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Candidate: Yu Mingyan Supervisor:Liu Zhiyang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Shandong Economic University,Jinan,China i 山东经济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山东经济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山东经济学院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同意山东经济学院有权使用本学位论文(包括但不限于其印刷版和电子版),使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保留学位论文,按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学位论文,以学术交流为目的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借阅和复印,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的使用授权同上。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 ii 摘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会救助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其思想基础的传承和发展。社会救助的主体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由于社会救助出现的思想基础源于宗教的恩赐和慈善的思想,因此,在社会救助的发展历程中,非政府的社会以及民间组织作为救助主体先于政府的救助,这些非政府组织主要是宗教、慈善组织等。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本文以文化视角切入,运用社会史法、系统方法和比较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首先,对社会救助的主体和内容进行分析;其次,分析社会救助的文化基础:基督教的人性论、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性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中理论,以及西方和中国的人权思想,探寻各种思想对社会救助演变的文化支撑作用;最后,得出社会救助的“文化共识”以及对中国当代社会救助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的启示。本文通过对社会救助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分析和研究,提出社会救助发展的“文化共识”,即对人的尊重以及对生存权和人权的不断追求和完善。社会救助的“文化共识”对社会救助的源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的传承性也使它对当代社会救助的发展和完善继续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同时,它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特别是人权在社会救助制度乃至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体现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借鉴。关键词: 社会救助文化共识生存权人权 iii Abstract Social Assistance,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to Social Security, is the basic line of it. Social Assistance would not exist if there was no its’cultural foundations. Social Assistance is mainly carried out by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non-government the history of Social Assistance, the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ppeared ealier than 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Because the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Social Assistance firstly were favors and charity from relig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文化视野下的社会救助分析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