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创新视野下的社会救助.doc社会治理创新视野下的社会救助
摘要: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导致城市出现新贫困群体,政府职能转型要求新型社会救助。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当前社会救助还存在一些难题,政府和社会应该各归其位,各担其责,把精细化、标准化、常态化理念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救助
一、背景
由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城市中出现了新的贫困现象,传统的粗放型救助与精准性需求的矛盾日益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活中。随着政府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型,一些社会问题单靠政府解决不了,也解决不好,政府职能转型要求新型社会救助。
二、特点
城市新贫困人口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现实需要体现出不同的特性,社会救助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针对当前贫困群体新特点,社会救助从传统的物质温饱型救助转向社会发展型精准救助。精准救助的含义就是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社工介入、督导培训及第三方评估的一体化救助体系。主要包括以下特点:
首先,政府主导下的精准救助平台。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参与、社工介入的救助框架上,并通过建立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确定救助对象。其次,社会组织参与的精准救助机制。由社会组织通过投标方式参与社会救助,通过上门调研摸清贫困家庭的现状,进行科学分类评估并分析贫困原因,采用不同的服务方法。再次,社工介入,把脉救助对象问题。对救助对象进行评估分析,分析贫困的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及社会原因,制定个性化的社会救助方案。从接案开始,全面地帮助救助对象。在明确规定的社工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社工依法处理;超越社工职权范围的,立即实行转介,即移交给负有相关职能的政府部门。同时,社工还要对救助对象的生活状况进行追踪调查。
针对社会救助机制不协调、体制不畅通、社工专业能力弱等问题,督导培训并提升社工专业能力。通过督导协调配置社会资源,优化社工配置,通过专业培训提升社工服务能力和技术。最后,进行第三方评估,促进救助公平高效。从社工救助项目的设计、调研、方案进程、实施效果、项目财务的合规性、合理性等全方位介入,对项目的完成情况、服务满意率、财务情况、组织管理、综合效能五大方面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探索救助模式。
三、问题
社会救助当前还存在评价机制不够科学、救助机制不够长效、承接机制不够科学、转接机制不够精确、救助机制不够系统、退出机制还未确立等难题。如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目前社会转型在继续,救助对象在变化,用不变的评价救助标准评价变化的救助对象不够精确。同时,救助的资金有限,如何能用有限的救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保障救助的长效机制仍然处在探索阶段,救助的精准性也不够高,救助对象需求的复杂性与现有调查方法的局限性还存在矛盾。
社会组织的不成熟以及社工的专业性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导致承接救助工作的成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工志愿者和居委会的优势发挥不充分,社工、社会组织不能承接的社会救助,应该由更专业的机构、企业和更专业的组织转接。社会救助是项系统工程,单靠政府的民政部门、以及社会组织还不足以完成社会救助的系统工程,还需要建立大民政、大救助的系统救助体系。
四、对策
社会救助的成效应体现在救助对象的有进有出,只有建立科学的退出机制才能保障救助资金的公平高效。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特提出如下建议,完善社会救助的系统科学体系。
首先
社会治理创新视野下的社会救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