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说明企业如何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在物质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利益冲突与矛盾日益明显,社会的道德伦理底线一再被冲破,各类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商业欺诈屡见不鲜,许多商人为了利益甚至不顾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等等。整个社会“义利失衡”现象严重,是的人们对道德的判断标准开始产生困惑和质疑。本文试图就孔子义利观的核心内容对现代企业的经营之道进行初步的探讨。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仁生礼,仁礼出义,义连仁礼。在孔子看来,仁礼义是三位一体的道德范畴,是紧密相连的统一体,义反映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以天下为己任,公利至上,从国家和大众利益出发,顾全大局和他人利益。因此孔子从仁、礼的观点出发对义和利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以义为上,则国泰民安,道德盛行;以利为上,则天下纷争,国无安泰,民无宁日。倡导人们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以义为重,义为先,以义取利,义利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这就是孔子的义利观。孔子的经济思想特别是义利观的核心内容见利思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义以生利、重义轻利等,逐步成为了中国许多传统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1 见利思义孔子所说的义是指道德规范,利是指经济利益。一个道德完善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见利思义;人们从事经营活动,一定要见利思义,即首先要想一想,这种利以及求利的方式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如果合乎道德规范,那就当仁不让,心安理得地获取,这就叫做义然后取;如果不合乎道德规范,那就宁可君子固穷。子曰: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对、鄙视不义之财,倡导义而后取,义然而后取,人不厌其取。如果不是见利思义,而是放于利而行,即一味追求利而不问其是否合于义,那就是君子而不仁者。由此可见,按照孔子的观点,企业必须遵循职业道德,不发不义之财,不做有损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孔子见利思义的经济思想,对于企业构建遵守道德规范、讲求诚信的经营之道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要成功地经营企业,最重要的是确立正确的经营之道,而经营之道中最主要的是如何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企业经营见利思义则成功,见利忘义则失败。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拥有良好的信用是企业价值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只有在竞争中用诚信构筑企业品牌,才能增强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2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强调义,但并不否定利。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这是孔子对利的充分肯定,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求利,人们才能生存发展,国家才能富裕强盛。一个好的君主,若治国有方,必定要让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冉有问孔子,人口不断增长怎么办?子曰:富之。这说明孔子是非常重视予民以利的,把利民富国作为治国安邦的大计。肯定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社会进步的尺度,对庶人富之而后教之,则邦兴道行,天下太平。所以在使用、管理人的过程中,孔子认为不可一味用暴力强制,而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允许劳动者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给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关怀,从而使工作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达到惠则足以使人的目的。可见,孔子的义利观非常重视利用人的这种本能进行正确引导,运用激励机制来发挥人的劳动积极性。孔子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观点对于企业构建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的经营之道具有指导意义。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
联系实际说明企业如何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