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课程讲稿
授课题目绪论概述
授课方式(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安排
2
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西方理性的内在逻辑;熟悉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概念;了解中西哲学的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知识点:
重点是哲学概念;形而上学概念;理性的内在张力系统。难点是理性的内在张力系统。关键知识点是哲学概念;形而上学概念;理性;努斯精神;逻各斯精神。
方法及手段
理论讲授,并结合课堂交互式讨论。
教学基本内容(教学过程)
改进设想
绪论概述
这是一门人文类的课程,主要讲述西方哲学的思想。西方哲学2600多年历史,人物众多,思想流派庞杂,我们只能选取其中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思想来学习。世界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形态是古希腊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东方哲学主要是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西方哲学主要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哲学形态,也包括美国哲学。至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哲学,因为对整个世界影响有限,我们这里不讲。我们一般讲的哲学基本上就是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原意就是爱智慧。爱就是追求和探索。哲学家因此就不是最有智慧的人,而是最爱智慧的人。西方这个概念主要是欧洲和美国,从古希腊和罗马这个传统发展过来的。我们今天讲西方国家,主要是指发达的西方国家。而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是一贯的,是从古希腊和罗马来的,后来融入了基督教传统。所以,西方哲学史就是讲古希腊罗马以来的西方哲学思想,讲到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黑格尔为止。
一、背景
古老的中国文化是与西方文化距离最远的文化。说距离最远,不仅是就地理位置而言,而且是就两种文化之间的陌生感而言。人类的古老文明有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希腊五大发源地,而在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则主要是指世界思想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年代,中国出现了孔子和老子这样的伟大思想家,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希腊出现了荷马史诗以及一批伟大的悲剧作家和哲学家,近东出现了犹太教的先知。这些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在所有这些文化和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居于一个特殊的地位。自从五千年前华夏先民跨进文明的门槛以来,中国文化与其他各大文化就几乎一直处于互相隔绝的状态。公元前
4 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曾通过征服希腊、埃及、巴比伦和印度而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他的征服止步于喜马拉雅山西麓。250 年后,罗马人又一次统一了地中海沿岸的广阔地域,使这里成为了当时世界各大文明的交流中心,中国同样置身事外。中国大约自汉代起就隐约知道罗马帝国的存在,当时称作“大秦”。唐代时曾有一些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传教士来华,在西安建立了一块“大秦景教流行碑”,至今犹存。但除此之外,中国对西方就所知了了。在中国人心目中,“西方”一词的含义是指印度,与佛教的传入有关。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常被视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次成功的示范。但对于西方人来说,印度文化和佛教都还只能算是东方文化。西方人在很长时期内对中国的知识恐怕不会比中国对西方的知识更多。四大发明传入西方,也可能是个偶然事件。13 世纪马可波罗的中一直被当作天方夜谭,以至于两百年后哥伦布航行的目标也不是中国,而是要发现向西边通往印度的航路。真正的接触开始于十六七世纪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才与中国上层知识分子有了一定的思想交流,但范围极其狭窄,了解也极其粗浅。传教士在中国的地位几起几伏,直到19 世纪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国门,中国人才算对西方文明有了第一次痛彻骨髓的感受。
纵观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发展史,可以看出,以西方文明(其核心是希腊罗马文明,包括埃及、犹太、巴比伦、印度) 为一方,以中华文明为另一方,我们这个地球被划分成两个最大的文明轴心区,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影响范围和势力边界。而这两个文明轴心之间的一个最明显的区别, 就是西方文明轴心的历史中充满着多个古老的发达文明之间的外部冲突和交互影响,这些文明在向文明轴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之后, 通常就或是消亡、或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反,中华文明轴心则是由唯一的古老文明与周边各个落后的游牧民族之间发生冲突并将它们同化,即使是由于内部分裂而造成的内讧也没有导致对这个文明本身的超出,而是五千年来一脉相承,始终占据着历史舞台的中心。中华文明较多接触过的“西方”发达文明是印度,但仅限于宗教(佛教) 领域,不是全方位的,而且马上就通过“中国化的佛教”而将其中的外来成分减少到最低限度。此外,这种影响也不是互动的,而是单向的、一次性的,印度影响了我们,我们却几乎没有影响印度,这就不足以形成如西方文明那样的多元
西方哲学史绪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