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56号教室》有感为什么要叫“第56号教室”呢?第56号教室里面会有那些故事呢?带着连美国总统和英国女王都被感动而推荐的困惑,带着这位美国五年级老师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使得读过的同行会如此激动的好奇,在秋天一个闲适的下午,我轻轻地翻开了这本书。于是一个个“奇迹”在我眼前一一展现。首先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封面的醒目处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我想这几个字其实是概括了雷夫老师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是折射出了雷夫老师教育追求。“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说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例如雷夫的教室,有用于演出的灯光设备,有学习数学的学具,有做自然科学实验的设备,墙上有精美的学生作品,教室里有让学生玩音乐的角落,这里有“舞台、有影院、有作坊、有实验室……这里有可以给五年级学生的一切。这都是雷夫花时间、用心思、亲自带领学生们一同营造的56号教室的小天地。正如他自己的那样“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了。”这样的乐园孩子们怎么会不喜欢,不珍惜?刚读到第一页,我又立即就被雷夫老师的话打动了——“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就这一句简单的话,让我似乎感觉到这位满脸络腮胡子的美国同行,在他的教室里一定做出了很不简单的工作。因为他——一个看似平凡而粗狂的男人,居然肯为了一些孩子,付出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时间,那么这个男人一定不简单!这一读,我目不转睛地读了四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一边读,一边跟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语文教学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在比较着,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汲取着他的经验。他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这些对于我这样刚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雷夫反复强调的“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雷夫老师的“道德发展六大规则”,不仅要求学生做到,而且是身先为范。在这本书中提到了道德发展的六阶段: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我对这六个阶段的提法很是钦佩,并且非常认同。因为我想不出比这更简明扼要、层层递进的要求了。而我往往就是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在定班级条约时,除大伤脑筋外,还写得多而复杂,没有层次和递进,这样反而让学生无从遵守,无所适从,尽管这样,最终还是丢三拉四,违例者层出不穷。尤其值得自我批评的是,我制定的班规,很大程度上是要求学生应该怎样,不能怎样。这些规则不是出自学生的身心,而是我站在自己立场上,本着不给自己造成麻烦的角度,带有强制色彩的规定。造成的后果不言而喻,虽然也有一部分学生能遵守,但是毕竟是强制的。只有像雷夫这样激发学生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他们一生的根本。当学生能达到第六阶段时,这个孩子已经是个很有个性、很讲原则、很自律的人了,难怪雷夫带他的“小小莎士比亚们”去旅行、去参观、去用餐时,孩子们的彬彬有礼和见识广博让人惊讶。这都得益于孩子们自律和雷夫言传身教。 书中多次提到“小小莎士比亚”们的用餐礼仪、文明参观和住宿自理,还有过马路时的习惯,每当读到这些事例,我都要沉思一下,并
jj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