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统文化教育与服刑人员教育改造摘要: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的精华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而且在当代也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可学习和利用的教育资源,而如何有效运用这一伟大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让它为服刑人员道德的重塑和再社会化做出贡献,提高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新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改造服刑人员道德修养新时期监狱工作面临着提高服刑人员改造质量,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的历史重任。时代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正确的执法理念为先导, 探索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内在规律, 不断提高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我们就必须积极拓宽教育渠道, 创新教育载体,结合教育改造实际,探索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新途径、新手段、新方法。随着“5+1+1”教育模式的开展,全国一些监狱相继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掀起了一股“国学热”, 在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华去熏陶、影响服刑人员, 有助于丰富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内容,促使在服刑人员教育理念、方式方法上的推陈出新,对促进服刑人员教育改造有着积极的意义。 2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优良文化。(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1、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睿智与特色,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带有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具有融合性和凝聚性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并存,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融合百家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特点。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同时对于外来文化有着宽厚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同化力。西方的天文、地理、建筑、艺术等,都被中国所接纳, 3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使之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在经过融合、包容其它文化后,并不是分散的、凌乱的,而是凝聚成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 形成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具有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维系了伟大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而不衰,却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具有两面性。封建性和等级性正是传统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所以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客观认真分析,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们当今工作的需要,不夸大、不掩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千百年的浸润、融合、撞击,超越了时代局限性而沉淀下来的珍品,有着丰富的内涵,但是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不仅要批判地继承学习,还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二、传统文化教育的起源、发展与现状(一)服刑人员传统文化教育的起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服刑人员教育主要以政治教育和法律教育为主。最早将传统文化用于服刑人员教育的是在 1989 年, 刘奉光任私立孔子函授大学校长,在山东省第三监狱(今潍坊监狱)创办了育新分校,招收第一批服刑人员,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教育,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为零。当时这新华社、人民日 4 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这一创举,称这是“中国第一所监狱大学”。(二) 服刑人员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服刑人员传统文化教育最初主要在山东省的几所监狱试点, 并未在全国大范围推广。直到 2006 年,海口监狱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试点,海南全部新收服刑人员要集中在那里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入监教育,其中包括为期一个月的传统文化教育。教育的内容以《弟子规》为主,结果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10 年全国政协委员李玉玲了解到监狱在服刑人员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后,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建议全国监狱系统学习借鉴海口监狱的成果和经验,在全国监狱系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服刑人员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内容以儒家为主因为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各监狱的服刑人员传统文化教育大多以儒家文化为主干。服刑人员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多数以传统教育经典《弟子规》为主,与《孝经》、《论语》等相结合,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用孝道、仁爱、廉耻、诚信等来教育服刑人员,触动他们心中最柔软、最脆弱的情感部位,从而产生共鸣,改善服刑人员的改造态度,缓解他们因入狱产生的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激发其内在的改造动力。 2、范围向全国推广
提高罪犯矫治质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