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之“耻”一、儒家“耻”的内涵(出示恥字)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入之于耳,辩之于心。耻,辱也。辱,耻也,二字互训,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义。人心慙则耳赤,是为耻。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耳也做声符。后来语音演变,耳和耻音已有距离,再加上行书心与止似(图),所以心被止所替。儒家文化对世人大众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时至今日,我们仍受到知耻的教育。比如我们如果在学习或者品德上有了过失或差错,就会被老师或家长教育为:要知道羞耻,然后改过自新;现在批评别人时也经常说某某不知羞耻。孔子(出示孔子像)是儒家的开创者,从他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儒家对知耻教育的重视。据《论语》记载,孔子谈到“耻”之处不在少数。但究竟耻的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究竟孔子认为应该以何为耻?孔子对耻有明确而具体的论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意思是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对人过分的、不正当的恭敬行为都令人感到可耻。所以对人恭敬也要讲适度,要依礼而行,否则过犹不及,都是耻辱;还有把怨恨装在心里而表面上做出友好的样子,在孑L子看来也是可耻的。孑L子在这里强调对人要正直,坦诚,对人要真诚的以礼相待,不能口是心非,要表里如一。“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的行为不仅成就不了德性,它所导向的只是众人之所耻。一个人立身处世,必须要做到恭,“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但是,“足恭”却会走向反面。“足恭”就是十足的恭顺,卑躬屈膝,其心必是奸诈,所以是可耻的。对人心怀怨恨,表面却非常友好,表里不一,内外相悖,也是可耻的。孔子主张言行一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从《论语》中孔子弟子记载的孔子所言来看,孔子是以有违仁和礼为耻。孑L子希望建立以仁为实质内容,以礼为制约形式的德治社会,所以耻和儒家理想的政治社会相联系。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若仅以刑罚治民,民虽能免于犯罪而不知犯罪行为是羞耻的;若以德治教民,民便有羞耻之心且能端正、自己的言行。孑L子认为德治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能使民众知耻,从而自觉的有所不为,自觉的避免犯罪。2、子日:“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在言和行的关系上孑L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对事对人都不妄下结论,不轻易许诺别人,如果答应了的事情却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就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个人的人格就会失去光彩。所以孑L子认为人应该言而有信,不能信口开河;言行不一,自食其言是非常可耻的事情。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即是说所做出的承诺要符合于义,只有符合于义的承诺才可以兑现;“恭即对己庄重严肃,对人谦虚平和。”恭敬是做一个君子的必要条件,但恭敬接近于礼才能远离耻辱。4、“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礼记•中庸》 字面意思: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明白己错就最终到学习礼仪的时候了---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语出《中庸》。在儒家那里,它与“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孔子曰:“力行近乎仁,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意即:爱好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爱了,知道廉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这三点,就应该知道如何修养自身品德;知道如何修养自身品德,就知道如何治理人民;知道如何治理人民,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国家。5、孔子曰:一事不知,儒家之耻。6、孔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二、知耻的作用1、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把这种道德感看成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知耻对于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康有为也曾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不仅个人的文明生活与人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一个社会的治乱也总是与人们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的。人人知耻,则正义流行;人人无耻,则邪恶大行其道。因此,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政治家在治国的同时,无不注重人心的治理。行自身出,身由心使。俗
中华传统美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