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词南宋谢翱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参考译文】: 座座山峰愁情不断,株株树木遗恨无限。请隔断这秋月的光辉,宋朝的遗民与新贵们不共戴天! 赏析: 《秋夜词》是南宋诗人谢翱的作品。这首诗以浅近通俗的语言,生动质朴的比喻,率直地表示亡国之恨,同时抒发作者持志不屈、怀恋故国的思想感情。谢翱生在南宋末年,是一位坚贞不渝的爱国诗人。元兵破宋时,他率乡兵投奔文天祥,任谘议参军。文天祥被元人拘禁后,谢翱隐姓埋名,漫游东南,不时抒发持志不屈、怀恋故国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高尚的气节。《秋夜词》就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愁生山外山, 恨杀树边树刀。”诗人为了表现胸中郁积多年的“愁”和“恨”, 不是采取怒发冲冠的直接表露, 而是借物窝怀, 以一种环境衬托的比喻手法, 巧妙地利用“山外山”、“树边树”的视觉形象,引发出诗人亲身经历国破家亡的遗恨和愁怨。这里所说的山外之“山”, 树边之“树”,是指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浊世界,乍一瞥见,愁浪之情莫可遏止。这两句诗简洁明快,对仗工整,取景设喻又非常浅近贴切。山、树本可以使人赏心悦目,然而在孤臣遗民眼中, 只能勾引起无限的愁和恨。它同社甫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春望》) 的名句相比,虽然不如杜诗之工,但是移情于物,托景寄情,从而抒发强烈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还是颇有特色的。“隔断秋月明”,紧承前两句,诗人大胆设想,如果眼前的“山”和“树”能够隔断秋月之明, 就可以使自己看不见外边的世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诗人以此表示与元廷不共戴天的气节。“不使共一处”,这是全诗的结句,以含蓄的手法揭示主题。诗人虽未明言同谁“不共一处”, 不过, 从诗人所写“无处堪挥泪”(《书文山卷后》),“我愁无地可耕渔”(见《宋遗民录》) 等句, 则可以清楚地看出, 正是灭宋的元代统治者, 使诗人陷入“无处”、“无地”的厄运, 所以诗人在月色如银的秋夜进发出的愁恨, 不能仅仅看作是个人的思怨。确切地说,全诗乃是针对元代统治者发出的反抗心声,誓欲隔断明亮的秋月,再不与元代新贵们“共一处”,其态度之坚决,气节之坚贞,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移居二首朝代:魏晋作者: 陶渊明原文: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译文从前想移居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 听说这里住着许多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晚。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 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篇。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就同饮共欢。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赏析: 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吟味全,每四句是一个层次。前四句: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古人迷信,移居选宅先卜算, 问凶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凶险则不移居。但也有如古谚所云: “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左传· 昭公三年》)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凶,而在乎邻里之善恶。诗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向往南村, 卜宅不为风水吉利, 而为求友共乐。三、四两句, 补足卜居的心情。“素心人”, 指心性纯洁善良的人。旧说指殷景仁、颜延之等人。数, 计算。诗人听说南村多有本心质素的人,很愿意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 闾阎懈廉退之节, 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 的时代, 对充满虚伪、机诈、钻营、倾轧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却又无力拨乱反正,只能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自给。卜居求友, 不趋炎附势, 不祈福求显, 唯择善者为邻, 正是诗人清高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现。中间四句: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兹役,指移居搬家这件事。“弊庐”,破旧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新居。诗人再次表明, 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 现在终于实现。其欣欣之情, 溢于言表。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遮蔽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何必一定求其宽敞?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
诗词鉴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