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民俗志(3)指腹婚:双方父母在怀孕以前就有着儿女约定为婚的意愿,最后结为夫妻。纳妾:相时,社会处于封建社会,富家自己已经有的妻子,但是,为了幸福快乐,在经济允许情况下,又娶第二个妻子,称纳妾。阴婚:古时,在造坟墓时,有祖先终生未娶妻子,在进葬时,将人家女儿未出嫁而死后的骨头与此合葬坟墓时,称阴婚。改嫁:妇女结婚后,由于丈夫生病死后,自己年龄又轻,为了生存下去,然后选取对像,再次与男人成婚。离婚:男女已经结婚,婚后双方感情不洽,经常吵闹、打架,最后经双方同意离婚。典妻:旧时,家庭贫寒,无法生活下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经夫妻商义,将自己妻子,让给人家做妻子,在典期期间(按约定的时间内),妻子在人家生得几个孩子,归于人家,约定时间满后,又将其妻子领回来。守寡旧时,三从五德,男女婚后,丈夫死了,妻子不得再嫁,有些家族以守寡节为荣,建坊旌表。男死,女方不得改嫁,终身守“望门宴”,如违反则以封建族规进行人身摧残。今已废除。早婚,民谚有“穷人无大猪、富人无大仔”多系富者为之,而农村以争取劳力,希望早生子来接替,也有早婚,今计生政策颁布后,早婚现象已极为少数。浅淡赤溪传统寿礼寿礼,本是中国的传统敬老的美德,这种美德古已有之,如《礼记·祭义》亦云:“朝运用爵则尚出”。《座子·天 》亦云:“即党寿、二日福、三日康宁、四日做好法、五日考终命”。在这五福星,为老者寿礼,这是我国的敬老美德,那么通过祝寿活动,对教育培养下一代人的敬老美德是有好处的。我国的人要过了30岁、40岁才会有做寿,但这是极为少数的,而我们赤溪是过了50岁、60岁直至70岁以上的才做寿。随着年龄增长,做寿也就越隆重。赤溪传统寿礼,人们都会知道的,一般习惯认为年龄越大,越是更艰难,因此,做寿时也越隆重、热闹,同时寿礼也越多,如寿联、寿烛、寿彰、寿画等,真是五光十色,难以尽述。也许与人的手头宽裕有相关的,在大年初一晚辈拜寿时,在酒桌上分给“压岁钱”,在一般情况下,有10至50元等不同档次。正月十五,亲戚及邻里晚辈就来“暖寿”。第三节 寿庆寿庆,俗称“做寿”,农村称“做十”以往富有之家,有为三十岁儿子庆寿之例,但一般人从五十岁开始逢十晋寿,六十寿为下寿、八十为中寿、百岁为上寿,五十岁称初度、六十岁称花甲、七十岁称古稀,八十岁称耋、九十岁称耄,百岁称期颐,顶颐,夫妻同登寿年称双寿。个别人家还有已故父母做“阴寿”的例子,特别逢死者百岁诞时,其子孙一样,隆重地按在世做寿的仪礼,进行庆贺拜祝,不过每一个“红祭”的程序,主事者同样要包给“磕头钱”,并没宴以食诸亲,诸亲也馈以礼物,寿仪、庆贺一番。寿庆习俗大体与贺寿、拜寿与诸寿酒。贺寿叫“送寿”、“送十”。一般不发贴,知情亲戚,多在腊月十五后送寿。送寿时,要具猪蹄一只、布料一块、太平蛋、长寿面、福桔、红联、红烛吉炮等,女婿贺礼加倍,常给父母从头到脚奉献新装,上户人家或邀名士亲为共撰写喜联,寿序或由亲朋“与份”送给寿者寿幛,寿匾等,挂于厅党上,以光寿典。拜贺时间,匀数人是在除夕夜举行,家人团聚吃“重岁饭”之后,下辈人即给寿者叩或鞠,寿者当场分给红包,称“磕头钱”或“压岁钱”,亲戚中下辈人把其小孩,多在考节期间到寿者家中“磕寿”寿者也要分给“磕头钱”并款以面蛋。n诸寿酒,叫做“有动用”可在农历正月初二至元宵,任选一日,由子女发贴通知诸友亲戚,参加寿庆,然后开宴。头一碗菜用长命面,吃时不能用筷子截断,搓得越长越好,表示长命百岁。第四节 分家定房头,一般是年龄已高,具一定的威望,有能力,有资格,处事果断,邻家较亲密的人选为房头,也称房长,由他率下,集资丁钱,修缮祠堂,节日活动等组织者。分家产,农村人,留传有亲兄弟分长大后,成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人,由舅父主持下进行一次分家产活动,一般习惯由大子、次子、小子顺序分下,最后立契定下,永不后悔(以父亲的祖业为本)。郡头:赤溪人冠在自己姓氏之上称“堂”如傅姓是清河堂、杨姓是宏农堂、巫姓是济阳堂等。有了郡头,就有专门流传本族祖先功业的楹联句,傅家有以“泗水圣恩天广大,东山文治日精华”,杨家以、圣恩天广大,文治日精华”。传统治丧礼仪治丧是中国人为发送亡者,特别是年老去世之人所举办的一种活动。丧事活动的历史悠久。《礼记·檀弓上》记载:“表三日而殡”。是说当时人死了要举办三天的丧事活动才安葬。对传统的治丧礼仪,我们要采取挑判继承的态度,其中具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我们不宜提倡。现就传统治丧礼仪作一简介。1、送终。凡人垂危之际,子女等至子亲属应守护在其侧,听取遗言,直至亲人去世,称为“送终”。2、报丧。 死者咽气后,亲属或主事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派人登门通告或政电告知。报丧时不要遗漏亲友,以免亲友责怪。3、小殓。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剃头、刮胡须,挽发)及抹身穿寿衣。寿衣、寿鞋、寿袜一般由死者女儿赠送,其衣
蕉-城-民-俗-志--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